APP下载

稻渔综合种养 试验

2019-08-17饶晓军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15期
关键词:坑塘鱼种大田

饶晓军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前提下,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本试验选择在粮食高产创建区-莲塘镇山桥村,结合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试验区32亩,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选择

选择光照条件好、土质保水保肥、水源方便、排灌自如、交通便利,单块面积2亩,连片32亩的畈田。

1.2 基础设施

一是在稻田的进水口方向(可微流水养殖)挖一坑塘,面积占稻田面积5%左右,深度80-100cm,坑塘上方用竹片折成拱型,覆盖遮阳网,起到遮阴、防鸟功能。二是坑塘连接宽50-60cm,深30cm“十”字中心鱼沟,田块四周挖宽40cm、深30cm环沟,成“田”字形状,鱼沟相通,定期清淤,使鱼有良好的栖息、生活洄游场所。三是稻田进排水口安装竹片编制的拱型拦鱼栅,防止逃鱼。四是坑塘、鱼沟所挖泥土用来加高加宽周边田埂,田埂加高到50cm以上,加宽40cm以上,埂面四周可覆盖遮阳网,锤打夯实,以防坍塌逃鱼。五是水稻生长期必须经常调节水位,干湿兼顾,稻田浅灌和晒田是水稻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为解决稻鱼用水矛盾,必须在插秧前开挖坑塘、鱼沟,增加稻田容水量,以利于鱼类生长及种稻施肥、洒药。

1.3 水稻种植

选种单季稻品种-隆两优1212,栽培密度-株行距30cm×20cm,插秧时间-6月18日。

1.4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做好坑塘清整,清除塘底的杂草及过多淤泥,保持淤泥10cm并让其曝晒至裂纹。鱼种放养前10-12天,坑塘保持20cm水位,用生石灰100g/m2均匀泼洒消毒,坑塘消毒后3-5天放水,7-10天后放鱼。

1.5 鱼种放养

7月1日投放欧江彩鲤鱼种,下塘前用3%食盐水浸泡消毒后,防止运输中受伤而引发病害,同时应注意下塘水温差不超过3℃,防止因外部环境突然变化引发死亡。每亩投放规格50-55尾/kg的鱼种300尾。

1.6 饲养管理

1.6.1 鱼种饲养 鱼种下塘至入大田前,屯养在坑塘中。投喂50天左右的菜籽饼(1kg/天,逐步增加至2kg/天)。稻禾返青后将连接大鱼沟开通,保持大田水位加高至20cm,让鱼在大田与坑塘中间自由摄食与生活。此间,至水稻抽穗扬花期,坑塘中继续投喂菜籽饼。

1.6.2 投喂时间 早餐为7:00-8:00;午餐为13:00-14:00。方法:投喂菜籽饼采用人工手撒法,坚持“四定”原则。

1.6.3 水质管理 当鱼种在坑塘中进行强化培育期间,大田内施复合肥(10-20kg/亩)用作基肥;追肥用复合肥(10kg/亩/次),如若施碳酸氢铵,则采取“先施一边,隔天施另一边”的办法,施肥2次。并注意适时加注新水,坑塘保持微流水状态。

1.6.4 病害管理 该试验田为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主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生态调控-田埂种植香根草,吸引二化螟落卵。二是理化诱控-安装灭虫灯和悬挂性诱剂(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可诱杀二化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实现水稻种植不打药,提高水稻品质,又将水稻害虫转化成鱼类天然饵料,变害为利。

1.6.5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经常巡视坑塘、大田和田埂。一是防偷。二是蛇鼠等生物侵犯。三是检查进排水系统,防逃、防洪(溢)、防旱。四是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五是观察有无病害发生,做好防治工作。坑塘及鱼沟在鱼种放养后,每隔20天左右用20mg/L生石灰全塘(沟)泼洒一次。

2 结果

2.1 水产品

当年9月16日进行了现场测产工作。平均亩产18.5kg,亩平均数量(规格):成鱼242尾(76.45g/尾),成活率80.7%。

2.2 水稻

10月8日进行了现场测产工作。平均亩产472.56kg,较水稻单种451.22kg,增加21.34kg。

2.3 亩生产成本

劳工费240元、稻种费100元、化肥费150元、水产品苗种费270元、水产品饲料费200元、遮阳网30元、机插机收等其他开支150元,总计1140元。

2.4 亩产值

水产品:18.5kg×40元/kg=740元;水稻472.56×4元/kg=1890.24元。

2.5 亩利润

水产品产值740元+水稻产值1890.24元-种养成本1140元=1490.24元。

2.6 水稻单种

亩成本:劳工费120元、稻种费100元、化肥费150元、农药费110元、机插机收等其他开支150元,总计630元;亩产值:451.22kg×2.64元/kg=1191.22元;亩利润:561.22元。

3 小结与讨论

3.1 养殖环境

山桥村位于浦城城郊,为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种植面积广,田间基础设施完善,其底质为沙壤土,土质渗透能力好,水质自我调节能力强,无工矿企业和生活污染。养殖基地水源为溪水,常年平均水温18-20℃,养殖周期长、密度低、养殖的鱼类品质好、无泥腥味,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要求。

3.2 养殖模式

本试验主养欧江彩鲤,较鲫鱼生长速度快,利于水稻除虫防病。合理施肥,既有利水稻群体生长发育,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又利于养殖种类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种养结合、相互促进、互利共生。如果扩大项目规模和养殖效益,可探讨采用重施基肥,少施追肥的方法,将全年总施肥量80%用于基肥,基肥使用有机肥;主养品种可引进国家大宗淡水鱼推广的新品种-福瑞鲤,以加快生长速度,提高产量。

3.3 水产品产量

现场测产平均成活率78%,平时未发现死鱼,有发现鸟类生物侵害和逃逸现象,应加强管理防范。本次试验养殖周期2个半月,养殖时间短,且水温异于常年(据记录:7月11日至9月7日59天,水温高于35℃,期中7月21日至7月29日9天,水温高于40℃,一般常规鱼在水温高于35℃时,减少摄食或停止摄食)。若延长养殖周期(5月初至9月底4个半月时间)和适当增加饲料投喂,气候正常年份亩产量可达50kg以上。

3.4 推广前景

在当前水产养殖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保障水产品供给、发展水产养殖的新路。本试验的实施示范,是以不改变种粮模式,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稻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的生产,有效保证粮食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县是全省、全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耕地面积61.36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前景看好。

猜你喜欢

坑塘鱼种大田
党建引领环境治理 焕发乡村新活力
整治废旧坑塘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坑塘沟渠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非法采砂不可为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