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支点与路径研究

2019-08-16吴飞虹

海南金融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粤港澳商业银行

吴飞虹

摘   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主动参与新一轮全球经济、科技、产业变革,持续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长远战略。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规划,既为银行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金融服务要求。本文探讨了银行业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了银行业金融服务支持大湾区建设的五大着力点,提出银行业切实支持大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商业银行

2019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要规划内容

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为粤港澳地区综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历经十年的谋划历程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是我国继“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后推出的又一重量级的制度设计,其主要规划内容如下。

(一)五大战略定位

一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生态等方面共同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握好产业与创新的两大趋势,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三是支持“一带一路”重要建设。利用珠三角九市在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聚焦国际交通物流和文化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地区的衔接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四是加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探索粤港澳与内地协同发展新模式,推进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有序流动。五是共建优质生活圈。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大湾圈。

(二)两段发展目标

大湾区规划将分两个阶段发展,中期规划是于2022年前,深入开展与粤港澳地区的紧密合作,显著增强大湾区综合实力,打好连接湾区各市的基础和框架;长期规划是到2035年,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创新驱动和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便捷流动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三)三大空间布局

一是极点带动。深化港深、广佛、澳珠城市间强强联合影响力,推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二是轴带支撑。构建主要城市间以高铁、城铁、高速公路、港口和机场为主体连接的空间网络格局,形成区域经济发展轴带;三是辐射周边。充分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优化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一体化布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快速发展。

(四)六大重点领域

一是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地区的创新资源,整合国际产业资源,将内地科技创新优势与粤港澳科技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作用,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的融合发展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运输、信息网络、能源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为依托的基础设施综合建设,畅通区域对外连接和互联互通,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五是优质生活圈。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和健康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六是“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国际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携手粤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银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人、GDP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湾区,在国际坐标系上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将吸引社会投资进一步增长,推动珠三角地区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带動基础建设、现代产业和创新经济形成的巨大融资需求,这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支持大湾区建成新国际金融枢纽的机遇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之一。大湾区中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镇,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聚集全球诸多银行、保险、证券等跨国金融巨头,具有优渥的金融资源和实力优势。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7年发布榜单看,香港位列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深圳和广州位居第20和32位。随着粤港澳地区战略规划的加快推进,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将逐步呈现追赶和超越欧美金融中心的态势。《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枢纽,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引领作用,让香港、深圳和广州连成一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地,向全国金融提供服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同时,发挥广州、深圳及澳门等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打造境内外金融体的纽带。这必然会促进金融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广泛合作,加速金融机构“引进来”与“走出去”,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业务增长及发展机会。

(二)支持大湾区构建现代化产业升级的机遇

金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而金融的资本集聚和配置效应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一方面,《规划纲要》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粤港澳地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构建铁路、公路、港口、空港等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1小时生活圈”。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催生可观的增量基建融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及融资服务的创新机遇。另一方面,《规划纲要》明确在湾区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意味着地区一批核心优质企业培育成长,并伴随旺盛的投融资需求,为区域银行扩张提供了优质资产配置渠道,商业银行有望进入良性的资产积极扩张通道。

(三)支持大湾区金融创新服务发展的机遇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并处理全球约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随着《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多项自贸区政策框架的推出,大湾区内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及资本开放性将会呈现高速发展,跨境资本加速双向流动,进而推进离在岸市场的快速融合,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拓展提供广阔空间。金融的互联互通、支付的快捷便利、结算的一站式操作,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金融合作及跨境人民币等创新与合作。这就为大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并有望取得重大金融创新突破,将金融业发展成为湾区重要支柱产业。

三、银行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一流湾区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①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依靠0.6%的土地面积创造中国13%的GDP,在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领先全国,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导者。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银行业必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征,以开发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跨境金融为产融结合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发展特色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积极贡献。

(一)开发金融

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领域,虽然湾区内交通一体化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但《规划纲要》围绕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思路,提出将港口、机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贯通连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完善港珠澳大桥的配套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大桥与珠海、香港、澳门等各城市衔接道路的建设以及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建设,建立起各城市、各产业园区与大桥的便捷联系。二是以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加速大湾区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推进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等建设,早日实现“1小时交通圈”,更有效地发挥各地区位优势。三是继续加强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连接港澳与内地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借鉴在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积累的经验,推进粤澳新通道工程等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扩大境内外航空交通网络,加快广州和深圳机场改扩建、珠三角枢纽机场建设工作,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四是统筹港口航运建设,对大湾区内港口实施重新规划和统一调配,形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世界级港口群联盟,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旅游客运等功能,稳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海洋经济等各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关系国际民生,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风险因素复杂、综合收益不高,将是银行业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

(二)产业金融

产业是大湾区发展的支撑,是城市群积聚的基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在珠江西岸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为核心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此外,在新型显示、5G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等10大重点领域,将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力,带动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研发、航运、物流、金融、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及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养老教育等服务业向高端化转型。四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优化提升海洋渔业、交通运输、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工程装备制造以及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大湾区“港口区+产业群+城市群”建设的叠加效应,意味着地区一批核心优质企业培育成长,并伴随旺盛的投融资需求,为区域银行扩张提供了优质资产配置渠道,银行业将根据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产业融资需求,为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三)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的支点。利用好金融科技这一引擎,对于促进粤港澳在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比肩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世界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大湾区内拥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了华为、腾讯、中兴等众多世界级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拥有4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多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0多家企业重点实验室以及多家国内外知名重点高校,在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领先全国,“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在湾区内基本形成,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面对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科技项目的培育和落地。通过打通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将信息科技和技术手段与客户和产品相连接,创造出全新的用户需求与产品形态,催生更多的新型金融业态,为大湾区战略转型发展赋予新动能。

(四)绿色金融

大湾区相对全球其他领先湾区,滨江临海、環境优越,拥有逾1500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和密集河网,但生态环境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一是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开展重要区域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构建珠江三角洲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三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伴随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普及、绿色经济和产业的加快成熟,绿色金融将成为湾区金融服务的特色业务。银行业支持大湾区绿色发展,必须持续完善绿色信贷机制,破解绿色金融成本高、盈利不足的难题,实现湾区经济发展和绿色金融双赢的平衡发展。

(五)跨境金融

大湾区在跨境业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拥有深圳、广州和香港三个全球十大港口,2017年三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计超过6740万标准箱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湾区。二是在“一带一路”中处于内联外通的枢纽位置,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是支撑南海-东南亚路线的最重要节点,形成面向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三是大湾区内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区内资源流动也体现了跨境特征。《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区内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支持粤港澳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这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将“走出去”、“引进来”,商业银行将为其提供全球现金管理、海外并购、境外融资、跨境人民币结算、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此外,伴随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香港作为区内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将吸引一批全球高端产业和富有人群的积聚,而高净值人士越来越认可多区域、多币种、多形式的跨境多元化资产配置,进而会带动大湾区居民旺盛的跨境资产配置需求,这势必成为商业银行跨境金融服务新的增长点。

四、银行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银行业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利用好政策契机,积极践行金融本职,响应国家战略,通过产品与服务创新,主动融入到大湾区建设中,为大湾区经济转型、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新动能。

(一)统筹规划,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

商业银行应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起能够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区独特优势的统筹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分工,提高支持和服务大湾区经济建设的针对性。首先,积极整合行内有效资源。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路径举措等层面规划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策略。建立大湾区跨区域协同发展项目库,针对大湾区内重点项目形成联动协调机制,合力共同参与行业、区域的市场开发。其次,搭建信息联动共享平台。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分行、总行及子公司之间的信息联动共享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合作。最后,完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大湾区内许多大型项目,特别是基建类业务往往涉及多个城市,需要商业银行彼此间通力合作、创新联动。对同一项目的收益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参与方的共赢、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高效推进跨区域业务的发展。

(二)聚焦重点,助力湾区一体化区域建设

结合湾区一体化建设规划,商业银行应围绕大湾区建设发展重点,借助产业行业集聚效应,充分挖掘投融资市场机遇和需求,做好五大金融服务。一是开发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粤港澳地区政府的联系合作,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通过发起银团、债券承销或资产证券化等形式撬动境内外中长期资金,为重点公路、铁路、港口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配套融资服务。二是产业金融服务。对区域内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主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互联网产业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开发多元化信贷融资产品,提供以租赁、保险、信托等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配套服务。三是科技金融服务。加强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孵化平台的合作,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方式为目标科技企业提供融资。四是绿色金融服务。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绿色发展需求较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为湾区绿色产业体系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承销及投资、绿色产业基金以及碳金融等。五是跨境金融服务。积极联动境内外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跨境银团股权并购、跨境人民币债券发行、跨境资产转让等多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业务,做好贸易金融服务支持。同时,把握跨境資产管理业务发展机遇,为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跨境财富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投商行联动业务,助力湾区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

(三)协力合作,推动湾区金融核心圈建设

协力合作,是推动大湾区金融核心圈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经营的主要策略。首先,培育国际经营理念。粤港澳有着全球独特的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情况,三地在经营理念和文化思想方面也大相径庭。因此,树立国际视野的经营理念、培育协同合作的企业文化,是促进三地银行紧密联系、融洽合作的关键。商业银行应主动以全新的经营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特色化经营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其次,加强银银融合合作。随着大湾区金融核心圈的建设,商业银行要加大部门内以及银行间的协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研发创新等项目,提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贷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融资需求。最后,加强同业全力合作。在搭建协力合作共建金融核心圈机制时,注重银行、证券与保险的合作,构建互通互融资金平台,实现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转型。对重点建设项目,由证券公司提供直接融资,银行予以间接融资补充,保险公司提供风险分散保障,积极探索银行与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合作的新模式,为湾区金融核心圈建设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服务。

(四)深化转型,持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商业银行应紧紧围绕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充分贯彻大湾区建设的理念,根据各自的资源特点和发展偏好,聚焦优势领域,深化经营转型,持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大湾区建设的金融质效。一是推动盈利转型。按照资产轻型化、价值创造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综合化服务和经营创新为总领,逐步由资产规模扩张型向轻资本业务转型发展,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和收益来源的多元化。二是推动客户转型。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拓展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潜在客户资源,推进商业银行客户服务转型。即由产品营销宣传向注重客户体验转变,由业务交易推荐向提供客户增值服务转变,由存量客户关系维系向潜在客户培育转变,为商业银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推动风控转型。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存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导致其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体系上也各不相同。为此,要促进三地在金融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商业银行就必须依循各自的监管政策,重新构建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监管要求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战略层面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架构,厘清部门间边界职责,明晰分层级岗位责任,强化风险的监测和考核,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四是推动人才转型。商业银行应充分借助香港的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优势,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和专业人才,储备金融科技和国际金融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五)科技创新,打造湾区信息化智慧银行

金融科技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粤港澳大湾区内涵丰富的创新因子、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完备的产业体系,为金融科技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商业银行应借助粤港澳三地金融、科技和产业的互补优势,利用金融科技创新这一动能引擎,加速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协同,加快金融科技项目培育和落地,寻找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最大公约数。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把握湾区建设的机遇,运用金融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柔性监管,加紧开展银政、银企创新合作模式,赋能金融服务,深化金融变革,使金融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同时,结合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利用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开展普惠金融、电子支付、数字货币等业务研发,形成金融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助力提升湾区金融创新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科技的载体建设,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医疗、交通和社区等城市服务领域,搭建起实时响应的数据采集系统及数字分析平台,打造“精准、灵活、体验化、一站式”的智慧服务体系,构建“高能洞察力、深入分析力、精准决策力、精细管控力”的智慧决策体系,为大湾区便捷生活提供智慧金融服务,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新动能。

(责任编辑:孟洁)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粤港澳商业银行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