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林业科技推广哲学方法论研究
2019-08-16王朝辉
王朝辉
林业科技推广作为林业生产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着其自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体。针对具体县域林业生态的特殊性,本文具体以山东昌邑市为实例资料来源地,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对林业科技推广实践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凝练出一套指导基层林业科技推广实践的哲学方法。在统筹协调具体联系的实践中坚持辩证的逻辑思维,对现有联系的批判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1、林业科技推广基本概念
林业作为从事培育、保护、经营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以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既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重要国民经济部门,也是为社会生产提供生态产品的主题部门。林业科技推广是运用林业自然科学原理和林业社会科学原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将新的林业发展信息、新的林业认识理论、新的林业科学技术、新的林业生产技能、新的林业经营理念传授给广大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以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素质、改进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林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林业科学、持续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林业科技推广基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其具体实践也不断有着新的发展,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2、山东省昌邑市林业科技推广实践案例
以山东省昌邑市林业生产发展为例。建国初,昌邑市从国内外引进了诸多经济林木,都不具有规模优势,但却有着诸多苗圃为本地及外地培育苗木,成为其林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苗木业的发展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着较大的现实需求。但到改革开放之初,受周边兄弟县市大力发展用材林的影响,昌邑市也兴起了一股发展用材林的热潮,但林业科技推广出现在用材林方面的投入不但没有促进林业大发展反而因对苗木方面投入的减少制约了苗木业发展的矛盾。昌邑市认识到苗木业是林业发展的突破口,是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自2001年始,面对自身林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昌邑市把加快发展苗木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科学规划、加强引导,大力推动苗木产业健康稳步发展。发展园林绿化苗木6万亩、品种1000多个。在2005年6月昌邑市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命名为“中国北方苗木基地”,2008年8月又被國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
3、林业科技推广的本质是实践不断满足需求与创造需求的过程
林业科技推广实践的发展过程并非是现有条件的简单累积。首先,林业科技推广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进行的,直接来源于林业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其次,随着需求的满足、条件的积累,在达到一定条件情况下,会实现在新基础上产生新需求的跨越,也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林业科技推广发展过程中,在林业生产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林业科技推广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实需求的变化仅是量变的阶段;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客观生产条件与需求不断变化,产生新的现实需求意味着质变的实现。林业科技推广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基础条件有了根本的不同,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需求,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量变与质变的核心正在于基础的变与不变,林业科技推广的根本不同正是林业生产不断发展而决定的现实需求不同。
4、林业科技推广实践有着客观辩证的逻辑方法
作为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林业科技推广通过现实需求将潜在的联系物化为现实的联系,通过实践统筹、协调各种联系满足现实需求。联系是客观的,存在即联系,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同时是一个认识联系、运用联系、探索联系的过程,既要充分认识与利用现实联系,又要积极探索潜在联系。不同客观存在因林业科技推广的现实需求而成为现实联系,林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客体间、主客体间以现实联系作为条件,通过实践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新的现实联系而满足现实需求。实践是林业科技推广联系的统一体,系统把握决定着林业科技推广现实需求的满足。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在实践中随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现实条件的现实联系的变化决定现实需求的现实联系的变化,现实联系的变化是在已知联系基础上的变化,或为已知联系、或为新知联系。实践中现实联系到已知联系的变化未实现新的联系,实践通过现实联系向新知联系转化实现发展。林业科技推广在反复的实践中恒心尽力努力实现新联系而不断发展,而新联系通过对现实需求的逐步满足完成量的积累,以该现实需求的消失为标志完成质变,实现该需求的完全满足。作为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林业科技推广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潜在与现实、条件与需求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作为现实条件的现实联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以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统一于林业科技推广实践,不同的矛盾运动、矛盾的不同运动决定着具体的实践状态,客观辩证逻辑联系决定着林业科技推广实践。
县域林业科技推广正是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指导下。在实践中把握与系统筹协调客观联系满足现实需求,不断在自我批判中发现客观存在的潜在联系,在自我否定中检验现实联系,在不断满足和创造需求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261300中共昌邑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