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邑县近50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2019-08-16

新农民 2019年2期
关键词:云量距平日照时数

王 艳

(临邑县气象局,山东临邑 251500)

1 前言

日照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也称实照时数。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W·m-2(W·m-2)的那段时间总和,以小时(h)为单位,取1位小数。可照时数(天文可照时数),是指在无任何遮蔽条件下,太阳中心从某地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1],是表征气候变化的气象要素之一。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气候变化易导致大气物理和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进而会对达到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产生重要影响。日照时数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也是能反映太阳短波辐射强弱变化的重要指标。因此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越来越多地被气候研究工作者所重视。

近些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杨睿敏等[2](2010)对汉中近5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中近50年日照时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任国玉等[3](2005)通过对1956~2002年间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研究,发现日照时数易受低云量和大气气溶胶增多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且这种变化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杜军等[4](2007)通过对西藏各地1971~2005年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受水汽压增大影响,日照时数呈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霍华丽等[4](2011)和郝智文等[5-6](2009)的研究都指出,在近50年,宁夏自治区和山西省各地的日照时数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和季节性差异。徐宗学等(2005)和买苗等[7-8](2006)的研究也证明了在黄河流域,日照时数也表现了减少的趋势。不同于以上研究,刘卫平等(2008)、杨霞等(2011)和辛宏等[9-11](2011)在对新疆地区日照时数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春夏两季日照时数明显增多,而秋季和冬季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多趋势。

深入研究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不仅对认识地区气候背景状况和气候资源变化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利用清洁能源、合理农业布局生产、调整种植结构、旅游资源开发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山东省临邑县1966~2015年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0年临邑县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临邑县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东与济南市商河县毗连,西与禹城市、平原县、陵县为邻,南隔陡骇河与齐河县相望,北以马颊河与乐陵市为界,西距德州50km,南距济南60km,北距北京300km、天津200m,东距滨州码头100km、青岛码头300km,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和“京九”经济开发带。农业作为临邑县的支柱产业,生产总值约为70亿。日照时间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对临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临邑县日照时数的详细研究是必要的。

2 资料和方法

2.1 观测资料

本文的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临邑县位于东经116°41′46″至117°03′16″,北纬36°59′45″至37°31′34″,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东与济南市商河县毗连,西与禹城市、平原县、陵县为邻,南隔陡骇河与齐河县相望,北以马颊河与乐陵市为界。2012年,临邑县总面积1016km2。临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春季(3~5月),干早少雨,天气多变;夏季(6~8月)炎热多雨,湿度大;秋季(9~11月),秋高气爽;冬季(12~翌年2月),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2.6℃。1月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24.0℃(1959年12月21日);7月平均气温26.6℃,极端最高气温41.5℃(1968年6月11日)。

本文所选资料来源于临邑国家一般气象站(海拔18.5m),该站位于北纬37°12′,东经116°49′。所选数据为临邑县气象局1966~2015年逐月、逐年日照时数,按冬季(12月~次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划分四季。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0年临邑县日照时数的年及季节变化规律。

图1 观测地点示意图

2.2 研究方法

2.2.1 气候倾斜率

气候要素的趋势变化一般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描述,即:

式中,y为气候要素序列,x为时间序列(本文中为1961-2005年),b为线性趋势项,10b即为气候要素每10a的气候倾向率(符淙斌等,1992),用于定量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的线性趋势。

2.2.2 累积距平分析

气候突变是存在于气候系统中的常见的重要现象,其均值可以较好地反应气候状况的变化,其变化常用累积距平来确定。累积距平是一种由曲线直观判断气候变化趋势的方法。对于气候要素序列,其某一时刻t的累积距平表示为:

将 n 个时刻的累积距平值全部算出,绘出累积距平曲线进行趋势分析。

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3.1 年日照时数的变化

从图2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及其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临邑县日照时数呈现峰谷波动,但总趋势为显著下降趋势、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97年,为3026.6h;日照时数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为1837.5h。根据近50年资料计算,年日照时数拟合方程倾向率为-58.3h/10a,并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临邑县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明显。

根据临邑县1966~2015年日照时数变化也可以看出:1966~1997年日照时数明显偏高,在32年间有27年的日照时数不小于均值,历史最大值和次大值均在此段出现,分别为1997年和1968年,均高出历史平均值300.0h以上;只有5年(1973,1975,1976,1984,1985)在均值以下。1998~2015年日照时数明显偏低,在28年间,只有6年的日照时数不低于平均值,历史最小值和次小值均出现在此段时间内,分别为2006和2003年。

图2 临邑县年日照时数变化及其线性趋势(单位:h)

3.2 季日照时数的变化

图3给出了临邑县四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情况,从春季日照时数变化情况(图3a)可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1.2h/10a,日照时数增加趋势显著,对比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日照时数是唯一呈增多趋势的。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360.0h),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185.4h)。从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图3b)可见,日照时数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变化倾向率为-9.8h/10a。减少趋势很明显,说明夏季是影响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时期。将逐年数据与多年平均值对比发现,1994年以前,日照时数减少不明显,1994年以后减少趋势很明显,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97年(305.0h),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148.8h)。从秋季日照时数变化(图3c)可见,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秋季日照时数倾向率为-8.5h/10a。近50a来的最大值出现在1979年(244.0h),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141.0h)。从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图3d)可见,日照时数呈现减少趋势,冬季日照时数倾向率为-2.3h/10a。最大值出现在1999年(212.7h),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131.1h)。近50年间,累计春季日照总时数为最大,达到了12045h,夏季次之,为11827h,秋季日照总时数仅仅大于冬季,秋冬两季分别为 10288h和8656h。夏季虽然受太阳照射时间较长,但由于临邑地区的气候特征影响,在夏季云量增多,水汽压增大,降水增多,致使日照时数受到影响,因此春季的日照时数要略高于夏季。

图3 临邑四季(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日照时数变化及线性趋势(单位:h)

3.3 月日照时数的变化

临邑县1~12月份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94、-0.214、0.473、0.259、-0.366、-1.076、-0.957、-0.920、-1.060、-0.727、-0.776、-0.270h/a,50年中各月日照时数除3月份、4月份外,其他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减少最多的是6月份,其次是9月份。

3.4 日照时数突变分析

图4 观测期间日照时数累积距平曲线

利用日照时数累积距平方法分析年日照时数的突变。由图4可见,观测期间日照时数呈现倒“V”型,临邑县日照时数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2000年以前,日照时数在1972年、1976年、1984年、1999年和2004年发生转折,临邑县日照时数的累积距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以正距平为多,呈现正负距平交替的形式,年日照时数多高于均值。在2003年之后,日照时数的累积距平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这说明以负距平为主,日照时数多小于均值。因此可以将观测时期的日照时数分为两个阶段:1966年~2000年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临邑县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2015年为日照时数偏少期,增加趋势终止,日照时数进入明显减少阶段。与董旭光等[12](2013)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中发现山东省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199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1983年增加趋势终止,1997年开始明显减少。

4 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

日照时数主要受太阳辐射、水汽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物、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空气污染物明显增多,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水平视程、减小水平能见距离,且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3-14]。

临邑县日照时数从2006年开始明显减少,这与其工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临邑县是以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碳素制品、生物制药、机械装备、畜牧养殖、蔬菜加工等为重点的工农业生产体系。2005年,临邑县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8:43:29演进成为11:57:3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6%。工业的增加使大气中的气溶胶数量增多,空气污染严重。

5 小结

通过对德州临邑地区1966~2015年日照时数和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近50年来,临邑县日照时数呈现峰谷波动,但总趋势为显著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拟合方程倾向率为-58.3h/10a,说明临邑县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明显。1966~1997年日照时数明显偏高,在32年间有27年的日照时数不小于均值,历史最大值和次大值均在此段出现。1998~2015年日照时数明显偏低,在28年间,只有6年的日照时数不低于平均值,历史最小值和次小值均出现在此段时间内。

(2)在各季中,春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多,其次是秋季,冬季减少最缓;各月日照时数除3月份、4月份外,其他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减少最多的是6月份,其次是9月份。

(3)观测期间日照时数呈现倒“V”型,临邑县日照时数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将观测时期的日照时数分为两个阶段:1966年-2000年为日照时数偏多期,临邑县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2000年~2015年为日照时数偏少期,增加趋势终止,日照时数进入明显减少阶段。

(4)随着时间的变化,日照时数与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总云量的减少,日照时数增加;随着总云量的增加,日照时数减少;日照时数与低云量相关性不大,无明显相关关系。

(5)临邑县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是从2006年以后,而临邑县的三次产业比例增加是从2005年以后,工业化的发展使大气中的气溶胶数量增多,不但影响了水平能见度,同样也影响了垂直能见度,从而造成了日照时数的减少。

猜你喜欢

云量距平日照时数
福州市近70年日照变化趋势分析
飓风Edouard(2014)暖心结构的多资料对比分析
赣州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20年曲麻莱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近54年博州地区低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980年~2017年大冶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1971—2010年虎林市云量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甘肃省降水和冰雹天气气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