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PZ突变致病的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

2019-08-16董明睿汪仁斌顾卫红段晓慧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证者家系双下肢

董明睿,汪仁斌,郝 莹,顾卫红,王 丽,段晓慧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科,北京 100029)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或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一组遗传上具有异质性,临床以肢体远端无力、肌肉萎缩,伴随感觉缺失或异常、腱反射减低和足部畸形为共同临床特征的周围神经病[1]。根据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病理学特征CMT可大致分为脱髓鞘型、轴索型和中间型[2]。

髓鞘蛋白 0(myelin protein zero,MPZ,P0)是周围神经髓鞘的主要成分,基因不同区域的突变可影响P0的黏附功能或其信号传导功能,从而导致不同临床表型的CMT[3]。MPZ基因突变与三种临床表型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相关:①Dejerine-Sottas病:一种婴儿期发病的重度神经病变;②CMT 1B型:一种早发型脱髓鞘型CMT,多数患者生长发育里程碑正常,10岁前出现周围神经病临床症状;③CMT 2I/2J型,一种晚发轴索型CMT,其中仅周围神经运动感觉纤维病变者称为2I型;伴随神经性耳聋、前庭功能异常及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等特殊临床表型者称为2J型,成人期发病,神经传导速度多数在正常范围、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3,4]。刘小璇等对105个中国汉族人CMT家系遗传学研究发现:其中仅3个家系因MPZ基因突变致病,为较少见的基因型[5]。本研究回顾性总结3个MPZ基因突变相关CMT家系的临床表型、神经传导特点与其基因型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临床拟诊CMT,基因检测发现MPZ基因突变家系共3个。3例先证者年龄43~55岁,男性2例,女性1例,包括先证者在内3个家系中共有16人存在周围神经病临床症状,男性7例。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慢性胃肠道疾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无长期饮酒史。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

采集3个CMT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生长发育史、家系资料、神经系统体征、神经传导检查结果等。

1.2.2 基因组DNA提取及CMT相关基因二代测序

所有先证者签署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EDTA抗凝管留取3例先证者外周静脉血4ml。采用标准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基因组DNA进行CMT相关基因二代测序,所检基因包括PMP22、SBF2、MPZ、SBF1、LITAF、RAB7A、EGR2、DHTKD1等共72个CMT致病基因。对检出的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ACMG)标准对检出的MPZ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判定。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先证者 1(Ⅲ:1)(家系图见图1-1),男,49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萎缩4年就诊。45岁时出现走路姿势异常,走路垂足、易绊脚、快步走跟不上他人。46岁时明显感觉走路速度变慢,长距离(>1000米)行走后双下肢疲劳酸痛、有紧绷感,半年后双下肢远端麻木,似蚁爬感。症状渐加重。49岁时行走更加困难,下肢远端变细。生长发育里程正常。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肌容积及肌张力正常,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4-级,双小腿远端及足踝肌肉轻度萎缩,双膝反射减弱,双踝反射消失;双膝以下痛温觉减弱,音叉震动觉<10s;双侧巴氏征阴性;共济运动稳准。神经传导检查结果见表1。3代中共有5人患病,发病年龄均40岁左右。

先证者 2(Ⅲ:9)(家系图见图1-2),男,43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听力下降7年就诊。患者36岁时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伴双耳听力下降及间断耳鸣。39岁出现双手麻木及抓握无力。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四肢远端肌肉萎缩,足尖下垂,行走不稳,听力明显下降,需借助助听器。生产发育里程正常。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圆(直径左4mm,右 2mm),Adie’s瞳孔;双耳听力下降,骨导大于气导;四肢远端肌肉萎缩,爪型手,弓型足,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4级,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0-2级(足背屈0级,跖屈2级),双膝反射减弱,双踝反射消失;四肢远端痛温觉减弱,音叉震动觉<10s,关节位置觉差,双侧病理征阴性。电测听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神经传导检查结果见表1。家族史:四代中共有7人出现类似临床症状,先证者3个姐姐发病年龄均在40岁之前,先证者母亲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反复痉挛性咳嗽,儿子24岁无不适主诉,查体有艾迪瞳孔,下肢腱反射减弱。

图1-1 家系一

图1-2 家系二

图1-3 家系三

先证者 3(Ⅱ:2)(家系图见图1-3),女,55岁,因行走不灵活40年,双下肢无力加重1周就诊。患者15岁时家人发现其高弓足,跑跳不灵活,走路姿势逐渐异常,垂足、高抬腿,快步走跟不上他人。1周前(55岁时),双下肢无力加重,行走困难,久站腿软乏力,不伴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自幼生长发育里程正常。查体:Adie’s瞳孔;双手鱼际肌、骨间肌欠丰满,双下肢大腿1/3处以下肌肉萎缩,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5-级,上肢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4级,双膝、踝反射消失;四肢痛温觉无减弱,音叉震动觉13s,关节位置觉正常,双侧病理征可疑阳性,弓型足,足下垂,走路跨阈步态。神经传导检查结果见表1。家族史:其弟、母亲均有走路不稳、双小腿萎缩,女儿无不适主诉,查体发现四肢腱反射减弱,四肢纤细。

2.2 基因测序结果

对3个CMT家系先证者进行CMT相关基因二代测序并对突变位点Sanger测序验证,3例先证者均发现MPZ基因杂合突变(见图2,插一)。

3个CMT先证者Sanger测序结果:(A)家系1先证者携带MPZ基因c.371C>T(p.Thr124Met)突变;(B)家系2先证者携带MPZ基因c.361G>A(p.Asp121Asn)突变;(C)家系3先证者携带MPZ基因 c.622G>T(p.Asn208Tyr)突变。

图2 3个CMT家系先证者基因突变测序图

3 讨论

3.1 MPZ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CMT临床亚型

MPZ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22,其编码的P0占总髓鞘蛋白50%以上,由免疫球蛋白样膜外结构域、跨膜区及胞内结构域组成[3]。P0作为髓鞘两个板层间的黏附分子参与形成和维持髓鞘的致密部分,同时对雪旺细胞有调节作用,目前已证实的大多数致病突变位点均位于P0的膜外结构域[6]。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www.hgmd.org),MPZ基因突变致病者占CMT的2%。根据《遗传变异分类联合标准规则与指南》判定:Thr124Met、Asp121Asn、Asn208Tyr突变均具有致病性。MPZ突变相关的周围神经病大致可分为2类:脱髓鞘型CMT 1B,生长发育期发病,临床症状重,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轴索型CMT 2I/2J,发病较晚(40岁左右),临床症状较轻,神经传导速度大致正常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3,7]。细胞学研究显示,CMT2型突变P0和野生型PO均在细胞膜表达;CMT1B型突变PO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内表达。基因突变破坏P0的三级和四级结构严重影响了蛋白质转运和/或细胞间黏附,更容易引起严重的、早期的脱髓鞘;突变影响雪旺细胞-轴突之间相互作用导致迟发性轻度轴索神经病[8]。

3.2 Thr124Met、Asp121Asn、Asn208Tyr突变导致CMT2I/2J型

本文中3个CMT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中,2例中年起病(45岁和36岁),慢性进展病程;1例青春期隐袭起病,中年(55岁)出现进展病程,临床特征为下肢远端萎缩无力伴随感觉异常症状。先证者1、2下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或测不出,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轻度下降或正常,提示主要累及下肢神经的长度依赖性感觉运动轴索性神经病;先证者3腓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均测不出,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33.6m/s),提示轴索变性伴随脱髓鞘。综合遗传特点、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我们认为 :MPZ 基 因 Thr124Met、Asp121Asn、Asn208Tyr突变导致的CMT均符合晚发轴索型感觉运动神经病特点,即CMT 2I/2J型。

表1 神经传导检查结果

3.3 MPZ相关CMT的特殊临床表型

CMT1B和CMT2J型均可出现神经性耳聋、前庭功能异常及其他颅神经功能障碍等特殊临床表型。本研究中1例先证者(Asp121Asn)出现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对1例MPZ Thr65Ala突变的CMT1B患者尸检病理研究显示:双侧听神经、前庭神经和面神经均存在脱髓鞘病变[9]。因此我们推测CMT2J型患者颅神经可能存在和上下肢周围神经类似的轴索变性。

Thr124Met突变是MPZ的热点突变位点[7],位于P0的膜外结构域。携带此突变患者表现为晚发的、下肢远端为著的轴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疼痛、针刺感等感觉异常症状较显著,伴有耳聋及瞳孔异常(Adie’s瞳孔),也可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10~12],个别患者出现自主神经障碍及呼吸功能衰竭[13]。瞳孔异常是CMT2J型除耳聋外较常见的临床表型,少数Thr124Met突变者缺乏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瞳孔异常是仅有的阳性表现[2,3]。本例Thr124Met家系未发现瞳孔异常、耳聋及吞咽困难等特殊临床表型,证实携带同一基因突变的不同患者存在临床异质性,同一家系中的不同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也常存在差异。本研究中携带Asp121Asn、Asn208Tyr先证者查体均发现 Adie’s瞳孔。神经性耳聋、瞳孔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还可见于 PMP22、GJB1、MFN2、SH3TC2、TRPV4、SBF1等基因相关CMT[2]。

弓形足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常见体征,提示发病早、周围神经病变起始于生长发育期停止之前[14],本研究中发病较早的2个先证者(Asp121Asn、Asn208Tyr)均有弓形足。部分CMT2B患者脊髓MRI可见神经根增粗,出现自腰向腿部的放射痛,这种表现也可见于PMP22突变CMT[2],有学者推测神经根增粗是由于长期雪旺细胞增殖、髓鞘再生。本研究中3个CMT2I/2J先证者均未发现神经根增粗现象。

猜你喜欢

证者家系双下肢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6 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Ⅹ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诊断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湿地松种子园家系生长表现
长白落叶松生长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