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2019-08-15张乃予
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思想的精髓、民族文化的瑰宝,当代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能够和大师对话,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开发智力,提升人文素养。所以本文将从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以便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塑造
从百家讲坛出来的易中天先生所著《易中天品三国》成为畅销书,使冗长经典的名著《三国演义》重回人们的视野,发现三国历史的趣味性,其中曹操这一形象是最令人难忘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表面是在贬曹尊刘,其实是在赞扬曹操,正如易中天先生评价曹操是愚不可及、聪明透顶,真诚坦率、奸诈狡猾,疑神疑鬼、豁达大度,小人嘴脸、大家风范等等,这些形容词都用于曹操一人,这让高中生们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曹操这一形象更加着迷,想要进一步了解其形象塑造。
一、 曹操所处时代背景
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考虑人物的时代背景。毫无疑问,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天灾不断,群雄割据混战,老百姓流离失所,几乎陷入死亡境地。在东汉末年,外戚当政,政权异常腐败,整个朝堂可谓乌烟瘴气,残暴的董卓肆意杀人,诸侯们也相互争斗,此时需要有人站出来扭转局面,而曹操就是东汉的丞相,他貌似背叛朝廷,从这点看他的确是奸臣,但他叛变为之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做出贡献,让老百姓在一段时间里可以稳定生活。在那个多方割据的混乱年代,想救万民于水火的有志之士纷纷崛起,在这一点上曹操的出发点应该和刘备等人是一样的,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曹操,但不排除曹操本身就多疑、残暴,但如果曹操生在盛世,必然会成为治国能手,因而要综合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二、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一) 外貌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时必然会分析其外貌和性格,性格通常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外貌则是对人物性格的一种外在体现。在描写性格豪迈的一个大汉时,其外貌形象一般是长着方形大脸、满脸络腮胡子,充分体现出豪迈感。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这样描写曹操的外貌的: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憔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其中说明了曹操身长七尺,长髯细眼,是一个身体较为修长的人,从侧面表现他武艺高强,并且这在后文中也有证明。眼长则表现出曹操的智慧,心机当然也比较多,形容曹操是一个非常奸诈的人。
(二) 正面形象
一方面,曹操十分讲究战略和战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发动和指挥的战争不管是派一支劲旅还是尽起倾国之兵或者临时仓促的平亂均是有计划和步骤的,有总目标和各环节的实施计划,执行时也善于把握机遇,积极适应形势,抉择果断。例如曹操在袁绍作战时遇到粮尽的困境,于是杀掉粮官,稳定军心;有人来降时获悉敌人弱点,迅速调整兵力,夺下敌方粮草,在打击敌人的同时解决自己的困境,转危为安并反败为胜。又如曹操在和马超、韩遂战斗时,开始环节连吃败仗,考虑到敌人在持续增兵,他认为可以聚歼,就用计谋离间韩遂和马超的关系,趁其内讧赶走锦马超(后来变成刘备的五虎大将之一);整个建国大计方针则是先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诸葛亮不得不佩服他,之后还称赞刘备是割据军阀中的英雄,按照既定的计划和步骤地将其各个击破,稳步地、积极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曹操顽强而坚毅,临危不惧,经得起失败,例如战张绣、逐马超、败袁绍等,均是先败后胜。有时候败还是大败不是小败,几乎送掉性命。例如在淮阳战吕布时,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曹操在逃命时正好碰到吕布,他用方天画戟在曹操的头上敲敲,此乃何等危急,但曹操不但不慌不乱,还机智回答,把吕布骗走,化险为夷;在渭水战马超时,曹操被追得逃上船,在许褚脚边躲着,让许褚从马鞍为他遮挡马超军队从岸上射来的飞蝗雨箭,再一次死里逃生,然后整军再战;赤壁之战则是最突出的,曹操的83万大军被对方烧得七零八落,主力军几乎损失殆尽,他带着着箭中枪的残兵败将,冒着浓烟突火败逃,路上休息时埋锅造饭,他竟然变得高兴起来,笑诸葛亮无谋、周瑜少智,想不到却被诸葛亮埋下的伏兵截杀,险情过去之后又大笑起来。在险象环生的境地,曹操竟十分乐观,实属罕见,充分说明曹操的顽强、坚毅和乐观的形象,非同一般,更有难以想象的镇定品质,可谓是天才。
(三) 反面形象
曹操在观沧海时顿悟: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尽管如此,但当他位高权重时也无法舍弃大多数统治者、领导者都有的自私与猜忌,否则华佗、孔融等或许可以造福更多的人,不会过早死去。还有杨修,他凭借出众的才能在曹操帐下担任主簿一职,并因聪明三戏曹操,曹操最终将其斩首,这都是因为曹操的自私、妒忌。如果曹操真能做到海纳百川,那自然会得道多助,正因为他自私、心狠手辣,所以当其暗杀董卓的计划败露以后逃到吕伯奢家里,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好友,他让儿子磨刀杀猪,打算好好招待曹操,但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就以为好好招待曹操,但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就以为吕伯奢要暗杀自己,领取赏金,于是先下手杀害了吕伯奢全家。吕伯奢一家八口人,此时的曹操可谓是草菅人命。生命应当被尊重,但是曹操的利己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虽然珍惜人才,也善于使用人才,广招天下贤士,却不懂得和他人相处的有效方法,最终使自己落得树倒猢狲散和众叛亲离的悲凉结局。
三、 结束语
在曹操的形象塑造中,《三国演义》没有简单地把他定位在坏人或好人的层面,而是尽可能按照曹操在正史中的形象,结合小说素材、民间好恶等,描写一个性格复杂多变、优缺点明显的突出人物。《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可谓有虚有实,高中生的阅历相对较浅,在阅读时要注意辩证看待,善于从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不仅要分析曹操的外貌形象,还要分析他的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全面了解其形象塑造,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田雨欣.读《三国演义》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8(8):130.
[2]曹馨怡.《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J].农家参谋,2017(21):271.
[3]邱悦.《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塑造[J].文教资料,2016(36):12-14.
作者简介:
张乃予,辽宁省鞍山市,鞍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