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路径研究
2019-08-15王妍婷
王妍婷
十堰地处山区,土地资源稀缺,“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十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乏力,“乡村病”问题凸显,致使城乡发展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农村发展,正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1.横向比较
1985-2016年,人均 GDP 由914元增至41 923元,年均增长13.1%。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8.4元增至26 030元,年均增长 12.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4元增至8 514元,年均增长 12.3%,此增长率均低于人均 GDP增速。为了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运用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这一测度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的比率,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根据十堰市统计年鉴[1],计算 1985 年到 2012 年十堰市城乡收入比率,结果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堰市城乡收入差距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985年-1991年的平稳波动,1992年-1994年的迅速扩大,1995年-1998年的迅速缩小进而保持稳定,1999年-2006年的波动中快速扩大以及从2007年至今的逐步缩小。
2.纵向比较
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全省的平均水平,下面把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做对比[1][2]。
十堰市人均GDP排名在全省处于中游水平,近些年GDP增速更是在湖北省处于前列。但从图2中可以看出,虽然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仿,但十堰市的城乡收入比一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变动更为剧烈,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十堰市政府提出打造“鄂豫陕渝区域性中心城市”,下面将十堰市的城乡收入比与毗邻的襄阳市、南阳市、安康市、商洛市进行比较[1]。
表1中也显现了十堰市的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16年的末位,说明十堰市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无论是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还是与毗邻市的横向对比中,都显现了十堰市城乡收入分配状况的不合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较差。
二、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十九大以来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就是旨在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短板。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再次重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且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体现的是重点支持,着力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体现的是新发展共享理念[3]。
1.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人为本”。十堰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紧缺,在耕地总量不变的条件下,只有减少农民总量、增加人均产量,才能保证农民增收。2016年十堰市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58.4%,而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市民化率仅为34.2%。这就造成了大量农村务工人员“离土不离乡”的尴尬现状,他们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本质上也无法回到农村。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城乡融合的户籍政策,让进城农民工、农村居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得到公平的公共福利和发展机会,最终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并真正融入城市,拥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社会地位及社会保障,使农村农业的规模效益也真正发挥出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农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我国具有二元经济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决定收入水平,因而城乡产生巨大差距。2016年,我市农业部门产值为173.4亿元,劳动力数为89.6万人;非农业部门产值为1 256亿元,劳动力数为127.05万人。通过测算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3,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5,二元对比系数(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为0.2,可见十堰市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巨大,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
3.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目前来看,许多年轻人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代化的农村,不仅要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要有发达的非农产业体系[4]。因此,应当在乡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这样,即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但乡村地区能够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趋于合理[5]。
4.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善制度环境。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改变过去的“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重視农村发展,重视农村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并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改革倾向于城市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扶持和金融扶持力度,走城乡融合之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只有尽快消除城乡壁垒,农民才能自发返乡,拥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
1.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根据上文的机理分析,选取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x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x2)、产业结构(x3)、财政支出(x4)、金融体制(x5)为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Y)为解释变量。选取2000年-2016年的数据样本,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2.模型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式(1)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由此可得,该模型样本决定系数R2=0.9305,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0.8990,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高。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模型结果可知:
(1)代表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X1的符号为负,说明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少5.7756%。表明要继续促进乡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推进新型城镇化。
(2)代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X2的符号为负,且系数较大,说明十堰经济二元结构的增强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所以必须重视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3)代表产业结构的变量X3的符号为负,而且非常显著,说明十堰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负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使更多农民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受益。
(4)代表金融体制的X5与十堰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模型估计结果说明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十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能缩小2.613个百分点。表明十堰市金融发展进程较慢,存在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并且长期以来对农村与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缩小十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1.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会扩大十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一是应当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继续放宽落户条件。二是规范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土地有序高效流转。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家庭分散经营,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土地流转率不足40%。要积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香菇、中药材、茶叶等规模生产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和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创新农村产业,推动人才引进开發。实证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升级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十堰市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农村。首先,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广郧阳区白浪镇等示范乡镇的先进经验,在单一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农业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发展体系。其次,乡村振兴的第一关键点是人才 ,十堰市不少地区乡村之所以衰落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因此,一是要继续推行“三乡工程”,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乡村,形成积极的回乡创业、回乡投资的制度环境;同时,加强各类农村专门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爱农村、能研发、懂销售、会经营的“三农”队伍,探索出山区特色的城乡发展之路。
3.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实证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十堰市对农村与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建议加大十堰市乡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创新支持方式。首先,了解各地金融需求,探索推出各类三农金融产品,形成符合地区实际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其次,依托各地的区位优势,注入金融资本,用信贷方式帮扶种植、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产融结合,保证农民增收。再次,增加金融网点在农村的数量,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十堰市统计局.十堰市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3]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 795-802.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65-73.
[5]张 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