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口“复兴永”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2019-08-15张琨琅

读天下 2019年2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

摘要:山东菏泽红船口“复兴永”年画创始于清代。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鲜明的艺术特点吸引人们所追捧。此文针对红船口年画所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生存困境,需要刻不容缓竭力寻找途径传承保护木版年画技艺。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手工艺,而不是让它在博物馆默默沉睡。

关键词:红船口“复兴永”;木版年画;传承保护

一、 紅船口“复兴永”年画发展历史及现状

山东省菏泽市是木刻的重要生产基地,红船口“复兴永”年画在该地区享有盛誉。它创始于清末,盛行于民国。家喻户晓的红船口“复兴永”年画在其地区十分热销,年画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题材分为:神像类、门画类、欣赏类、实用类。年画尺寸通常比较小,多是用横幅来展现年画的内容。其中最具有本地特色的一种年画——“书本子”年画,它在当地被人们尤为喜爱和追捧。“书本子”的封面和内页用棉白绳缝制而成,刺绣图案和丝线都可以放在书页之间保存,最早的“书本子”里面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是由家庭劳动妇女用针线缝起来使用。之后由于红船口“复兴永”年画作坊察觉到了“书本子”页面没有内容这个潜在的发展及销售市场,因此他们制造了一种特殊雕版印刷的“书页”并使用到“书本子”中加以包装售卖。年画作坊的介入,立刻让整个页面内容鲜活起来。

20世纪60年代,传统木版年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对于红船口“复兴永”画店打击尤为严重,沈泓先生的《中国濒危年画寻踪:红船口年画之旅》中曹洪诺先生曾说道:“‘我不会印年画,我从来没有印过年画。……‘没有了是曹洪诺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红船口“复兴永”年画历经岁月沧桑变化,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物质文化生活相伴而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传统习俗的变化和社会现代的革新。传统木版年画已被机器印刷所代替,几乎到了濒于灭亡的地步。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年画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 国内研究动态及见解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年画的研究日益增加,学者们通过调查、收集、整理资料,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提供了相应的场地支持、物质支持和思想指导,为发掘和保护年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了年画的创新发展能够持续下去。目前,国内对年画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等几个地方的年画。但是对红船口“复兴永”年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鲜少有人涉足和关注,这使红船口“复兴永”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处于危在旦夕的状态。

国外在鸦片战争前已有学者对中国年画进行研究。19世纪初英国学者将中国年画收集整理编辑成书,曾有日本收藏家收藏中国各地木版年画百余幅。可以推测,实际上国外对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年画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关注和努力,对年画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有价值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使它能够继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三、 红船口“复兴永”年画传承及其保护

(一) 寻求政策上的保护与支持

希望国内有关部门和学者,在加大保护传统工艺的同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例如:纳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也可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他们制作木版年画的整个工序并在公共场所播放,从而起到推广宣传的效果,不断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提高红船口“复兴永”年画的影响力。同时达到呼吁人们参与传承与保护年画的目的。

(二) 保护和培养年画传承人

年画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民俗艺术价值不容置疑,红船口“复兴永”年画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它体现了一个永恒不变的时代主题并表达了中华民族最淳朴的情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化价值观。从理论来讲,它有利于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引发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兴趣,所以探索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 传统年画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只谈保护而忽视市场的需求,也是难以发展下去的。我们可以对当地进行调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市场营销上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措施,将传统手工艺产品逐渐推向市场,进军国内市场,力争走向国外市场。在这个时期内也要做好:一是整理和收集传统木版年画资料,让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人们有文字和图片资料查询;二是抓紧时间挖掘和保护传统木版年画的传统手工艺;三是研究制作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木版年画产品。

总之,传统手工艺必需根据时代的步伐而变化,根据每个时期的审美特征,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同时又不失传统年画韵味的作品,所以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时,要有主动接纳的态度。

四、 结语

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艺术,然而人们需要的是活的艺术。当我们去博物馆欣赏艺术品时会情不自禁地融入作品本身所焕发的魅力引发追忆往昔的情思,缅怀过去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但我们需要艺术跟生命一样鲜活地存在着,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交流。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继承传统手工艺而继承,这样我们就很明显地站到这个时代末流队伍当中了。每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正是因为各个时期艺术与众不同的交融,才组成一部百花齐放的人类艺术史。艺术的进步是一个反复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要是艺术自身没有形象性、审美性、主体性的呈现,艺术也不会传承至今,只有这样木版年画才能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和世界艺术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介子平.消失的民艺年画[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3]冯骥才.年画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4]聚焦年画传承:“原生态”得以保存“新时代”正在崛起[N].光明日报,2017-01-21.

作者简介:

张琨琅,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
秦腔吹火绝技浅论
文化空间视阈下的客家花灯材料工艺探究
白族、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对比研究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