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以“4+X”模式探索民营企业精准扶贫新思路
2019-08-15胡嘉琦
胡嘉琦
位于广州200多公里外的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过去道路泥泞狭窄,污水横流。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30%的农户都是特困户。
2010年,碧桂园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仅苗木产业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
树山村是碧桂园扶贫的一个缩影。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该指导意见指出,未来三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说,碧桂园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一直秉承“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对于国家的扶贫计划,碧桂园全体员工坚信,扶贫不单是党和国家的重任,也是每个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
截至目前,碧桂园扶贫累计投入超过48亿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贡献了碧桂园的智慧和方案。
4+X模式
说起扶贫工作,截至目前碧桂园已经积累了22年的经验。早在1997年,碧桂园及创始人杨国强就通过捐资助学、开办慈善学校等方式,持续开展教育扶贫,惠及数万名贫困学子。1997年,杨国强捐资100万元,这相当于他一半的身家,设立了帮扶贫困大学生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截至到2018年底,累计捐资3466.6万元,已有10217名贫困学子获得帮助。
20多年来,碧桂园集团的扶贫工作明确定位为:“做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发挥自身优势,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坚持精准方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探索推进“4+X”扶贫模式,其中“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则指结全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并不是捐资,变“输血”为“造血”是核心。尽管中国有很多贫困山村,但這些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未被破坏,环境优美。碧桂园坚持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齐步走”,既要让当地脱贫,也要让当地的绿水青山变得更美。
碧桂园扶贫,始终以“脱真贫、真脱贫”为目标。“统一思想”是最重要的,多年的扶贫经验告诉碧桂园,首先要破除帮扶地区人们“等靠要”的思想,通过资源帮扶实现当地人靠辛勤双手致富。这中间,党建扶贫走在先,碧桂园先是在14个帮扶县寻找了100位德高望众,具有带领村民发家致富能力的“老村长”,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
拥有21年党龄、63岁上岗的“老村长”周敬坤,从2018年11月开始带领碧桂园虞城扶贫小组走村串户,号召贫困户参与苗木产业扶贫庭院经济项目。许多贫困群众都到了苗木基地上班,但困难群众王贵中起初脱贫意愿并不高,觉得工作太累,不想适应。老村长周敬坤便引导王贵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引导他去上班。如今王贵中年收入超2万元,比种庄稼强多了。
贫困村民思想上有了主动脱贫的意向,碧桂园则通过挖掘乡村的特色,着力开展产为扶贫,帮助村民打造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虞城县的优势产业就是苗木业,碧桂园在当地成立苗圃示范基地,派驻技术人员,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市场价提供种苗,碧桂园为农户垫付50%~90%的种苗款,农户卖了之后再还本,赚钱归农户,还本后发展下一批苗木时可再借,并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由碧桂园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
此外,碧桂园还通过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用多种方式切实实现“造血”式扶贫。党建、产业、教育、就业是碧桂园扶贫的规定动作,同时还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健康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多种自选动作。
“4+X”模式正成为一种标准,不仅可以复制到碧桂园的诸多分公司开展,也为广大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现成方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来。
扶贫必须可复制、可持续
以往很多企业在做CSR时,只是单纯地考虑如何帮助社会,没有从自身商业的角度出发,实现其“造血”功能,形成良性的发展,按照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弗基妮 ·维尔(Virginie Viel)的理论,没有商业动力的CSR不具有可持续性。
而碧桂园的扶贫工作,一直在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为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扶贫提供具体样本。
造血,“人”是最关键的,碧桂园将其总结为“3个3工作”,即3个寻找计划(一批返乡扎根创业青年、老村长、深度贫困户),聚焦3类人群(村支书、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乡贤),实现3个1万目标(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激发“造血”活力。
碧桂园针对英德市的定向扶贫,成绩有目共睹,而这一模式也在多地复制,事实上,“4+X”模式正成为一种标准,不仅可以复制到碧桂园的诸多分公司开展,也为广大有志于扶贫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现成方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来。
比如海南琼海市南强村、水口仔村,曾就是空心村,碧桂园就是复制了英德市的扶贫经验,又有所创新,将这里变成了“网红村”。 2017年起,碧桂园参与海南省创建“美丽海南百镇千村”行动,选定南强村打造集非遗传承、乡村旅游、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艺术+”村,通过建设南强客厅、农家乐、凤凰客栈、凤鸣书吧、音乐酒吧、码头、花海、文创基地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引导农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培训提升农民旅游服务技能,带动村民返乡就业,打造一个村民乐居、旅客乐游、产业兴旺、人际和谐的新南强村。目前,南强村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博鳌论坛期间宾客纷至沓来,民宿预订到了1个月之后。
碧桂园坚持长效扶贫机制,也得到了业内的关注与认可。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表示,企业精准扶贫,体现了企业作为“社会企业”的形象,同时精准扶贫响应了国家战略,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导向。通过精准扶贫,本身也可以积极发现和培育新产业和新机会。对于碧桂园来说,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其积极做好扶贫等工作,本质上是符合其企业定位的。通过精准扶贫,其扶贫的社会价值也值得认可。
同策研究机构首席分析师张宏伟认为,企业精准扶贫是企业在公益方面非常重要的表现,大型企业有社会责任通过相关产业的布局和措施,去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贫困问题。此外,精准扶贫往往伴随开发企业布局的产业,比如现代农业。企业在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当地的贫困群体可以在事业平台上就业,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张宏伟建议,企业可以将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从而在产业布局方面有所进展,实现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