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民生银行
2019-08-15吕笑颜石丹
吕笑颜 石丹
多名小米金融用户日前在社交网络上的帖子将民生银行推向舆论风口。这些帖子称,“在正常还款情况下,却忽然收到了民生银行提醒逾期并将相关信息报送征信系统的短信。”
有用户向《商学院》记者反映,收到短信后自己曾分别多次致电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然而双方对这一问题各自推诿,称应向对方寻求原因和解决办法。小米金融客服也表示,“应该是民生银行错发信息”。随后,小米金融官方微博发布表示是小米金融用于和民生银行对接系统因故出现异常,导致少量用户的还款信息未及时更新。
这一事件对试图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的民生银行来说,无疑加大了外界对其风控能力的质疑。
针对风控、重回小微企业主战场等相关问题,《商学院》记者向民生银行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并未获得回复。
构建“金融+科技”生态,风控承压
资料显示,今年4月16日,大连银保监局公布了一批罚单,其中民生银行独领11张,累计罚没金额350万,4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涉及互联网支付业务、个人贷款资金被挪用、员工虚构借款用途获得贷款并挪作他用等问题。
事实上,这并非偶然事件。此前还出现狂接巨额罚单、虚假理财案等事件,而在近几年每一个重大踩雷事件中都有民生银行的影子,种种事件将民生银行在风控上的漏洞暴露无遗。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小米金融”实际上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与有借款需求的借款者“撮合”起来,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根据合同约定,用户需要通过小米金融APP进行还款操作,小米金融再将用户的还款转入放款银行。此次问题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小米金融向银行还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小米金融于2015年5月上线,2017年11月,小米金融与民生银行展开合作,在金融、电商、生态链等业务板块共同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时任小米金融首席风险官、小米贷款业务负责人陈曦曾公开表示,小米金融和民生银行在数据方面也进行了深度合作,小米有对用户行为数据的了解,而民生银行则在金融领域提供更多的信息,包括交易信息、央行征信数据等。小米金融尤为看重民生银行的风控技术和能力。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金融属性的数据有着丰富的积累,其可以到央行去查询客户的征信信息。
事实上,在科技方面,民生银行近年来在不断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除了小米之外,其先后还与联通、搜狐、华为等均开展了合作,试图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就在今年的5月27日,民生银行还与趣店集团在金融科技领域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并表示将充分发挥趣店集团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用户识别等多个业务核心能力上的优势,有助于双方全面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更好地服务用户,实现互惠共赢。然而根据此前媒体对趣店风控、科技能力等的种种质疑,加之如今蚂蚁金服已离开,趣店是否真的具有金融科技优势?
对于银行来说,从零售业务的发展来看,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谁能把握科技谁就更可能实现零售业务突围。
小微业务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也在逐步改善,民生银行也试图在紧跟科技的步伐。
除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之外,在金融科技方面,其还在2018年5月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由民生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担任总经理。不过,这已经晚于兴业、平安、招行、光大和建行。据牛新庄表示,成立22年来,科技一直助力民生银行的发展。
雖然民生银行屡屡在财报中宣称继续优化风险政策管理体系,加强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产质量,但其在具体落实执行时却显得行动力不足。
2018年开年便被罚1.63亿元并创下了银行业2018年单笔被罚数额最大纪录的那笔大罚单,正是因为民生银行厦门分行(新兴支付清算中心)违反了清算管理规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相关规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事后,民生银行对外界表示,根据人民银行相关要求,为确保民生银行有关支付业务合规、健康发展,在总行层面,各主管部门通过强化业务、技术管理、优化系统功能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全行互联网支付相关业务的规范化开展。
进入2019年,民生银行仍然屡次被罚。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短短4个月时间内,民生银行收到多次处罚,累计罚没金额近1500万元。除了自身违规“爆雷”,民生银行似乎还具有“踩雷体质”。近几年,每一个重大踩雷事件,都有民生银行的影子,2017年踩雷乐视、保千里,2018年踩雷东方金钰,今年又踩雷中信国安集团。
作为最早创立、规模最大、最为纯正的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在股东结构上,可谓一股清流——股权极为分散。在其股东名单曾进进出出各大知名系族,包括希望系、东方系、泛海系、安邦系、明天系,而史玉柱还曾持有民生银行的H股。不过,安邦系2014年的进场打破了原本已经形成的相互制衡,而后上演股权争夺战,虽不及“宝万之争”开场的华丽与戏剧性,但已早已于无声处埋下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大雷。最终安邦成了大股东。不过,随后安邦风波让民生银行的股票遭遇重创。
而后,随着监管当局要求安邦集团转让民生股权、《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民生银行的股权处理办法安全落地。
虽然民生银行屡屡在财报中宣称继续优化风险政策管理体系,加强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有效控制资产质量,但其在具体落实执行时却显得行动力不足。
同时,民生银行的“明天系”势力也早已随着2018年一月初“华夏人寿”易主中天金融而悄然瓦解。
据业内人士及民生银行前员工对记者分析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民生银行还将大概率维持各方留存势力继续稳定的状态。凭借着互相制衡的股权结构及势力范围,大股东只手遮天的情况显然也就没有可能,民生银行后面要再出黑天鹅事故的概率也将极其微小,由此民生也将迎来稳定发展的全新时刻。事实上,分散而又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一直以来是民生银行高速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优势。
不过,频繁“爆雷”和“踩雷”,意味着民生银行存在不少风控漏洞,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一个导火索。
服务小微企业亟待补充短板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服务的重点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由于成立比较晚,相应的就具有无历史包袱、不承担政策性业务等的优势。
事实上,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由于缺乏风控经验和国内征信不完善等因素,民生银行一度陷入坏账困境。2014年,民生银行开始较为审慎地开展小微贷款业务。而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互联网金融和各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风光不再。
2017年,“民营企业银行”的定位重新回到民生银行年报上,然而在实际贷款数据上,民生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所有零售贷款中的占比已经从2014年的62.65%一路下滑到2018年的33.77%,住房贷款则从占比10.63%,一路扶摇直上,达到27.26%,在2016年甚至一度高达32.84%。
而在服务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上,截至2017年末,民生银行一共为60.34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余额为3591亿元,服务客户数与网商银行相去甚远。
2018年,民生银行表示小微企业金融重回巅峰,全年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4714亿元,年末小微企业贷款达4069亿元。实际上,在2014年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就已经达到4027亿元,小微客户数291.19万。
而据网商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其累计服务1227万小微企业。过去一年中,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其他银行,成为中国服务小微企业最多的银行。同时,据网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截至4月30日,网商银行和合作伙伴一起服务的小微商家已超过1600万家。”
如今,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业务重回主战场。据2018年年报显示,民生银行2018年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4714.05亿元,2018年末小微企业贷款达4069.38亿元,上年末增长13.31%,占总贷款的13.38%;小微存款达20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4%。
同时,民生银行还明确表示,未来将“加大对小微金融的系统性政策支持力度,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资本成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在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贷款规模、服务客户数量的较快增长。”
据了解,小微金融已经和直销银行、投资银行一起,列为目前民生银行力争做强的三大行业第一业务。
从服务民营企业到“抛弃”民营企业,如今兜兜转转又回到原来的定位,只是民生银行或许已经失去了太多。
究竟是何种因素致使民生银行重新回到服务小微企业战场上?如今,小微企业金融重回巅峰,那么此时的小微金融服务相对于2012年有何变化?对此,《商学院》记者联系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目前,在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2018年有7家营收超过千亿元,依次是招商银行(2485.55亿元)、浦发银行(1715.42亿元)、中信银行(1648.54亿元)、兴业银行(1582.87亿元)、民生银行(1567.69亿元)、平安银行(1167.16亿元)、光大银行(1102.44亿元)。
在2014年,民生银行营收仅次于股份制银行领头羊招商银行,以年收入1354.69亿元,位居第二名。彼时,招商银行的营收也只有1658.63亿元,如今招商银行已经迈过2000亿元大关,民生银行只能眼看着被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超越。
同时,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也发展迟缓。智能手机时代,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主要银行获取用户、服务客户的重要平台。2014年,民生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有1302.12万,年交易量为3.22万亿元。当年招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量2367.52万,交易量3.56万亿元。如果说客户量方面招商银行还具备一定优势的话,交易量两者几乎相等。2017年,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量9.95万亿,接近10万亿,2018年,民生银行没有公布这一数据。但是招商银行手机银行交易量已经高达30.76万亿。
目前,小微金融已经被民生银行力争做强的三大行业第一业务。实际上,服务于小微企业虽然蕴藏了巨大的金融需求,但是由于客戶分散差异较大,风控难度与成本较高,壁垒较高。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就落后的民生银行是否能做好小微企业的风控呢?
在2018年民生银行联合第一财经发布的《中国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18)》时,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曾表示,当前小微金融进入了“数据+科技”双轮驱动的3.0阶段,通过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推动小微金融从传统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变,从融资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从全渠道销售向专业化销售转变,从被动风险控制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从线下操作为主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实现小微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数据+科技向来不是阻碍发展的问题所在。上文频频罚单事件已透露出,人才才是民生银行未来发展的短板。因为人的因素,导致民生银行风控能力虚弱,由此出现多次违法违规和踩雷。
事实上,民生银行除了在吸收存款方面落后于招商银行外,在对私贷款方面(住房贷款和信用卡)也大大落后。从定性角度上,这是过去几年里高层斗争引发的民生银行内部人事动荡造成的。
其实,如果从成本收入比的数据来看,也能得到近似的结论。据民生银行2017年年报显示,2017年员工数较2016年减少了903人,主要裁撤的是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两类合计裁撤1113人。以全国42家分行的数据平均算,每家分行平均有约26名市场或技术人员裁撤。事实上,2014民生银行已经开始裁人。相对的是,招商2017年从70461人增加至72530人,净增2069人。同时,招商的员工薪酬总额也增加67亿,而民生是与2016年基本持平。民生银行2017年减少业务及管理费23.25亿元。据财报附注显示,这23.25亿元主要来自于业务费用减少约14亿,办公费用减少约6亿。高速扩张的企业,突然开始不断裁人,而且挤压办公及业务支出,在此大环境下,可以想象到员工的心慌慌状态。
据最新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员工人为55649人,较2017年新增384人;2018年业务及管理费为4713.7亿元,较2017年有所增加,不过,办公费用为144.4亿元,较2017年下降10.31%。
民生银行若想重振小微金融业务,需补足人才这一短板。毕竟,当初小微金融业务的一炮打响,就是依托客户口口相传介绍,渐渐积累而来。
整体来看,民生银行的王者归来之路仍非坦途。若补足短板,加快抓住金融科技的机遇,努力发展金融科技银行,未来值得期待。
频繁“爆雷”和“踩雷”,意味着民生银行存在不少风控漏洞,这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一个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