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2019-08-15彭建华
摘要:曾经一段时间,学校教育的压力很大,家长要成绩,领导要成绩,社会比成绩。故而,我们成天开始沉溺在提高成绩的漩涡之中,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个误区,或者导致高分低能的“生活盲人”产生,或者导致生活巨婴“寄生虫”的产生,更有甚者,培养了一些冷血无情“行尸走肉”。掩卷深思,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我们从家长到老师只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和需求。新时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这个宗旨让我们学习并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站在世纪和社会的高度,用战略家的眼光和思想,对整个社会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在贯彻这个理念的时候,更有不可推卸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新型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概括的说,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达到使人不断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我们知道,传统的学生语文教育工作,在理念上往往把学生视为被教育的对象,认为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至于思想政治工作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生学习语文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进而通过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时候,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帮助每个聪明地,有意义的活着。我认为语文教师可以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观。
一、 在新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语文教师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品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要培养的人不是个别精英,也不是高分低能儿,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更重视他们的身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并且是正确的,积极地生存,才是教育的根本。在教育中,让学生成为既会做事,又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使广大学生既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突破狭隘的自私心理,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蕴含着等待开发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新课程面向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用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注重形成学生的个性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在新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鼓励学生探究积累,比如教材中涉及亲情的课文,涉及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感悟方面的课文,或者涉及诚信伦理方面的课文,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经据典,集中培养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的能力,争取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从思想上受到教育,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帮助。(2)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基本上是书本,而且这些知识先从书本上学习则过于抽象,缺乏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交流的因素,因此无法化为学生真正的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的社会文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迹及其他人文景观,促成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者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推敲的。学生在缅怀古人的过程中,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德。(4)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班刊、演出、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中原来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积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途径。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具有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生命焕发着新的生机,学生的心灵映照着未来,也许许多政治老师达不到的教书育人教育教学效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完成。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自觉主动的掌握知识。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下得到强化。语文教师能敢于打破成规,不追求过分的统一化,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面积、积极参加,师生互动,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这一学科彻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香芝.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兴趣教学[J].才智,2017(22).
[2]王美兵.如何有效拓展初中語文课堂教学[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12).
[3]赵晓娟.对初中语文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5(1).
作者简介:
彭建华,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善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