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019-08-15高艳
摘要:社会对教育要求的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受到关注。本文探究了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更大教学效益,借助于导学案为小组合作的落实搭建创新适宜的平台。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一、 小组合作模式的简介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實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差异的发展。为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以下因素最重要。积极的相互依赖:学生要有同舟共济的信念,彼此关心各自的学习;面对面的交往:学生之间要有充分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互作用;个体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社会技能: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交流技能;小组加工:小组必须定期地自我评价开展合作学习的情况,并探讨如何能做得更好。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对比,优势极其明显。合作学习的重点: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会合作,人际交往,团队建设。
二、 小组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
(一) 合作流于形式
有些合作学习往往采用一种形式,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可采用了合作学习,又会担心合作时间长了会影响教学进程,影响教学秩序等,就会尽量缩短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把它当作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装饰而已。
(二) 优等生撑台面,合作失去意义
有的合作学习看似热闹热闹,实际上只是能力强或活泼好动的学生一统“天下”,而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则“袖手旁观”。
(三) 合作缺乏指导
有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讨论,不会发表见解,不会对各意见进行归纳、综合等,合作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四) 思维肤浅,合作缺少质量
有的合作学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甚至脱离课题闲聊;有的只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三、 导学案教学的意义以及策略
导学案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充分运用导学方法,通过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来完成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引导作为基础,以导学案作为学习工具,基于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益处
(一) 学会课前预习,实现高效课堂
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做好课前预习,有了导学案同学们依照导学案的要求,能够自己去学习,培养好的习惯,同时提高听课效率。导学案也增加了课堂容量,检测题目在导学案上一目了然,选择的题目也是通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分梯度的,这样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实现全员达标。
(二) 课堂中角色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原来老师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自从使用了导学案,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主体,例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互相交流,加深理解;又如当堂检测环节可采取竞赛的形式实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档次的练习,由于在课堂中引进了竞争意识,学生的好胜心驱使下对数学学习就产生了兴趣。
(三) 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
由于导学案的设计考虑到学习新知的各个阶段,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步骤进行,长此以往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第一,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学案,应该因材施教。第二,教师让学生活动贯穿始末,不要变成习题讲评课。第三,后进生与优等生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六、 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
在初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导学案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总结为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在深入了解这两种模式的弊端的前提下,尝试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效果比较明显。对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编写导学案、学生科学分组制定有效课型模式。
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什么”阶段。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当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节课时,教师应借助于实际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这节知识?”从而,本阶段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连接,聚焦学习内容。
第二阶段:“是什么”阶段。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独立归纳,比如导学案中横线部分的填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临场感,以达到高效教学。本阶段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借助于导学案,参与小组合作中,能够透彻的掌握新知识。
第三阶段:“应怎样”阶段。它要求学生能够学生能够将新知运用到问题中。教师提供配套练习题。在过程中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解集口诀的总结。本阶段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记得更扎实。
第四阶段:“该是否”阶段。把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与创造性的升华,在该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较难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大胆地尝试。本阶段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
七、 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案例
华师版的编排旨在加深学生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归纳与迁移的能力。鉴于学生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比较熟悉,因此适宜运用导学案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导学案中设置的“我的疑惑”的环节,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不解之处。
八、 结语
本文主要是围绕导学案,开展小组合作,将这种模式运用到了实际初中课堂教学中。导学案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转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作用。小组合作是导学案教学的载体。教师要成为一名指路人,不断地鼓励和启发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导学案支撑下的小组合作既延续了两种教学模式的各自优势,又填补其弊端,使课堂效果更加显著。
作者简介:
高艳,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北湖明达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