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2019-08-15李杰平
摘要: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相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做些总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情境;问题;活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教师仍旧习惯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因此,实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是迎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更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 情境创设生活化——激发兴趣,促进参与
情境,简言之,指的是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而情景式教学活动,其形式的新颖、有趣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善于表现的性格特征。对此,我们不妨以兴趣为抓手,以生活为载体来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会和谐相处》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同时,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产生与人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两个模拟情境:1. 你正在看书,朋友来找你放风筝。可是你不喜欢放风筝,而朋友却强行拉着你跟自己放风筝。2. 下课了,同学们围着小明,听他说班里的新鲜事。这时,小红进来了,接过话题便侃侃而谈,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小红吸引了。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尝试巧妙化解以上矛盾。由于上述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
二、 问题设置生活化——启发思维,引发共鸣
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问题是促使他们展开一切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展开思考,并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以《我们手拉手》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前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吗?”待学生自由表达了自己的了解之后,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新型交通工具的代表,其中有国产大飞机和复兴号动车组,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让学生阅读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后,我向学生问道:“美国的一例疯牛病为什么会在世界上掀起这么大的风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防治疯牛病献计献策,这说明了什么?”如此,通过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关事例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而且还使学生认识到了世界各国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三、 作业布置生活化——强化体验,知行合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学习思维较为活跃,但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上的思想品德知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对此,我们不妨以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课内容之后,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即为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主题名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 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的方式来对我国现阶段所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并借此机会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2. 与小组成员组成环保小分队,对学校的绿化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展开调查,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3. 结合所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向家人和朋友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等。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当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而且还促使学生树立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总之,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將其寓于生动有趣的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谈小学品德课与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6(24):181-182.
[2]李维忠.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微[J].学周刊,2016(32):77-78.
作者简介:
李杰平,重庆市,重庆市奉节县长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