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
2019-08-15李宏梅
摘要:文章就苏教版六下《渔歌子》一文进行教学设计,阐述了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意图,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理解字面意思,但是又不停留在这里,引领学生溯源而上,从字面到字里,从肤浅到深刻,与作者的心灵共振,灵魂共舞。
关键词:小学语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总是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说字词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再把诗词背一背,意思背一背,便万事大吉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一定的价值,但一味的只是在诗词的意思上着力,而忽视了对诗词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想象、意味的感悟和意境的把握,使得兴味盎然的诗词教学味同嚼蜡,毫无生趣。
《渔歌子》词中有画,是一幅色彩明快,格调清新的,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者张志和仅用27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宜人的春天江南水乡风景画卷。塑造了一位淡泊的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透过眼前的景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他醉心山水,他淡泊明志,他热爱自然,他物我两忘。他在山水间怡然自乐,他在烟波中惬意满足。
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理解字面意思,但是又不停留在这里,引领学生溯源而上,从字面到字里,从肤浅到深刻,通过作者用文字砌成的大门,深入作者营造的悠远广袤的意境,借助灵动的意象,咀嚼含蕴其中的意味,抵达作者精神的桃花源,与作者的心灵共振,灵魂共舞。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
3. 抓住词中的意象,走进词的意境,品味词中的意味,体味作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 从文本着手,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读词。(轻声播放《渔舟唱晚》)
2. 读后思考: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 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词所描写的画面。教师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4. 读了这首词,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你说说。
(引导学生说:青山黛绿,白鹭翩翩起舞,粉红的桃花笑意盈盈,流水淙淙,鳜鱼在水中自在的游来游去,突然其中一条跃起空中,扑通一声又潜入水中。一叶扁舟,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渔翁静静的垂钓,微风拂面,细雨如丝。)
5. 自由读,想象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6. 教师出示有关江南春光的图片和视频,配乐笛子独奏曲《姑苏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画面感。
【作者张志和仅用短短27个字,却描绘了一幅醉人的江南春光图画。教师通过读、想、说等手段,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呈现作者描绘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作者欲说还止的意味,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明晰。】
二、 从文眼着手,心入意境
1.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这首词的词眼。张志和在江南水乡的图画中,会有怎样的心境?
2. 你想用哪些词表达他的此时此刻的心情?(怡然自得?淡泊宁静?物我两忘?……)
3. 怎样理解“不须归”?哪些原因让他觉得不须归?
(远山静立如黛,白鹭翩翩起舞,桃花粉红如霞,流水叮叮咚咚,鳜鱼肥美,微风轻吹,细雨淅淅沥沥,风景如画,人在画中,景在心中,忘情山水,不须归;情怀淡泊,远避尘世,不须归……)
4. 再读这首词,走进画面,感受作者笔下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里,感受他此时的心境。
5. 高声朗读,把词中的景物连起来,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之美吧。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心灵,在此时,和作者一起去看、听、想,引领学生去感悟深层意境,不是刻板的把句子意思生硬的交给学生,入情,才能入境入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 从文图着手,抓实意象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总是通过描写具体的实物(具象),让读者获得画面感,展现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意象)。
2. 读了这首词,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画面?
3. 这些画面中的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 出示《桃花源记》,感受不同的诗词文章中同样是桃花,却有不同的意象之美。
5. 词中的风景应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6. 再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品味意象之美。
【诗词中的景与物这些具象,构成的画面,在读者心中变成了不同的意象。诗的主旨便是诗歌的魂魄,而意象就是魂魄的寓所。学生抓住了一个个鲜活的意象,也就理解了诗魂。登梯拾级而上,便能看到更深遠的意境。】
四、 从文脉着手,把玩意味
1. 题有题眼,诗有诗眼。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应该是什么?(不须归)
2. 作者张志和说“不须归”,结合文中写到的景物,文旁的插图,分析一下他“不须归”的因素。
3. 除了眼前的美景留人,让他陶醉其中,还有哪些因素呢?
(他忘情山水,淡泊宁静,热爱自然,飘逸洒脱。心境使然,让他不须归。)
4. 出示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作品《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合作,说说这首词大概的意思。
5. 教师介绍作者张志和的家庭情况,接受张松龄写这首词的背景,帮助学生感受深沉的兄弟手足之情。
6. 感受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议一议,张志和会不会听从哥哥的劝告,归去呢?
(淡泊情怀是张志和人生的价值追求,这是“不须归”的根本原因。远离尘世,宁静淡泊,安逸自由是他人生的志向。“归”与“不归”对于作者张志和来说没有区别。即使归去,“我心依旧”。)
7. 诵读《渔歌子》,把握“不须归”的丰富的意味。
【读、问、思、品,让同学们对作者张志和的人生情怀和精神境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洞察。不须归,不是简单的回家与不回家。而是作者回归精神家园——淡泊致远、物我两忘。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这些经验和阅历,对理解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挖掘和利用。】
作者简介:
李宏梅,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