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成因与对策

2019-08-15代鹏

读天下 2019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

摘要:身心疲劳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常见心理现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练习方法的重复,或者由于未能达到预期的成就感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和疲劳,往往表现出疲惫和冷漠,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和体育运动。本文主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疲劳;成因与对策

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乐于学的一门学科,但如果体育老师处置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的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学生体育锻炼引起的心理疲劳的原因

(一) 心理因素

体育学习动机是促进个人参与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当以下动机因素受到影响时,体育学习就会出现心理疲劳。一是求成功动机。动机不是一个方向的优点或缺点,而是心理上不可避开的两个倾向。由追求成功动机和对失败动机的恐惧组成,当一个人参与活动时的动机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成就需求=追求成功动机-对失败动机的恐惧。由此可以看出,害怕失败动机长期占主导地位时,成就需求为负,此时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二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人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有力支持,在控制和调节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当一个人在面对挑战时,不能准确、客观的对自己作出能力评估,就失去了参与的动力,因而逃避困难。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点,因此,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导致心理疲劳。

(二) 生理因素

如果学生的身体状况很差,有生病、疲倦和不适,气虚和腿部无力,注意状态分散,四肢无力等症状。这时如果继续练习,心理调节功能的超负荷必然会导致心理疲劳。此外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和其他感觉器官不规则的反应,缺乏必要的训练,在纠正运动经验感知的过程中,很容易诱发精神疲劳。

(三) 教学因素

如果体育违反了不同年龄和性别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规则,以及场地设备的选择和安排,它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脱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教法单一枯燥;不能因材施教;运动强度超过学生接受的能力等,这可能会导致体育学习中的精神疲劳。

二、 体育课中应对学生心理疲劳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性。正确理解学习的成败,面对失败,应合理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重新组合。提醒自己,游戏失败的原因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全面的技术技能,不够扎实,培训强度不足。其次,要自我重新定位,每项运动的重新都为自己提供重新检查自己的机会。再次,要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面对挫折,可以使用自我暗示来减少精神疲劳和调节情绪。

(二) 改善和优化教学环境

恶劣的教学环境会增加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疲劳。因此,应改善教学环境,以消除或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外部干扰。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合理规划教学场地,实现安全、舒适、清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学会消除不良情绪,加速新陈代谢,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减轻压力,从而有效预防精神疲劳。

(三)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意味着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和心理特征,它不仅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使儿童健康成长。在平时,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师生之间的快乐和幸福。例如,在课程开始或结束时,安排体育游戏如“鹰捉鸡”“雙人三足跑”“小火车”“兔子跳”等,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不仅可以更快地关注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要注意教学事实,感染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 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或过度训练导致身体和心理状况的不良变化。肌肉功能障碍、感觉缓慢、疲劳等的生理表现,在心理上表现为倦怠、精神分心、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过度运动,脑细胞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中引起神经疲劳。比如:一些老师一年四季都做同样的准备活动,在操场上跑一两圈,做一些徒手操练习。这种单调的方法,会让学生从心理上容易疲劳。同时,应合理使用各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还可以增强学习经验或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 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为学生提供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非常关键,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如教师在课堂上情绪波动会造成学生畏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体育运动中,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A. 振作还是沮丧;B. 暴躁还是稳定、和蔼;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合作、热情、和蔼、愉快、乐观、幽默、宽容、果断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不可察觉的、不可估量的。

(六) 注重体育差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比如:有些同学胆小怕事,害怕跌倒,不敢练习,要为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教师要充分保护工作;一些同学非常害怕参加中长跑运动,因为在长跑中,呼吸困难不同程度发生,胸部闷,四肢无力,跑步速度下降,是老师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怕疲倦。此外,由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物不能及时运输。当极点产生时,只要你继续跑,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就会得到缓解,身体肌肉能量也会得到显著改善。这就是科学中所谓的“第二次呼吸”,可以消除恐惧,消除精神疲劳。

三、 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不会一朝一夕就置人于死地,而是像慢性中毒那样,达到一定的“疲劳”后才形成的。心理疲劳常常伴随着体育运动,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应抓住体育运动和心理疲劳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促进心理健康,防止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董磊.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49).

[2]张成波.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

作者简介:

代鹏,贵州省兴仁市,贵州省兴仁市潘家庄镇王家寨学校。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
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研究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柔韧性练习
信息技术在高职护理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