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实践研究

2019-08-15钟其旺吴晓玉胡颂平孔令保夏海林赖芬菊刘好桔刘建萍赖崇德

教育现代化 2019年105期

钟其旺,吴晓玉,胡颂平,孔令保,夏海林,赖芬菊,刘好桔,刘建萍,赖崇德

(江西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当前,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以及由此转化的生产力的竞争,而最终体现为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培养为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现已成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而且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极为重视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政策、培养理念、培养途径、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近些年也开始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逐步确立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保障机制,营造开放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与知识的创新迫切需求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现阶段生物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然而,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显落后,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现实需求,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创新性生物类专门人才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林院校的许多学科门类都与生物学相关,如畜牧、水产、作物学等。如何发挥农林院校的这一优势,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 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整合优势专业资源,创建各层次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

坚持“学生为本,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的方针,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以基础的课程实验技能培训为前提,增加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将不同实验有机融合,使得每个综合类实验包含5-8个基础小实验,让学生理解不同实验的本质。同时开设研究型创新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整合学院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创建各层次所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观测平台、细胞培养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植物组织培养平台、生物物质分离平台、仪器分析检测平台等。经过系统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具备科学研究所必须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采取学院宏观统筹、中心实验室具体安排、教师与学生管理与实施的三级管理模式,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采取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基础,学院出台相应的具体细则规范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工作。将实验训练与“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确保实验内容和体系紧跟生物学科的发展步伐。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形成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特色。

二 以培养“创新性与实践性”人才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鼓励和提倡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着力培养专业素养强、创新意识高的复合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以教启智,以教育德,以教寓美”的基本思路,以教学为中心,培养专业能力强、创新意识高,同时兼具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专业的发展趋势,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综合性实验课程采取“内外结合”的策略, 即以校内的设计性综合大实验为主,辅以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训课程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同时,实行“本科生进实验室”的培养模式,本科生在完成两年的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后,鼓励部分能力强的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参与导师的课题,并通过开放实验室、增设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参与校内外导师科研与科技攻关项目,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模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国际同行学术认可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近年来,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将专业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交流,鼓励未取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招聘国内外专家来校执教、工作,使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化、国际化。目前,学科点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已达90%以上。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学术演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提高教师在国际学术界的活跃程度,达到国际同行的学术认同。聘用知名研究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业务骨干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视野。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团服务,定期下到企业、基层,开展科技咨询与服务,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把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带入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大学教师处于科研第一线,可以最为直接、迅速、有效地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同时,由于有科研实践作为支撑,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在教学中从更高层次理解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推陈出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目前,教研室的大部分老师都承担有科研课题,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所授课程一致或类似,学院教研室与科研团队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科研成果,并探讨科研成果如何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如何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 以“校企合作、内外结合”方式,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2007年学院就建成了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使其成为生物科学专业及相近专业的 “酶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实训基地。2015年,学校又建设了细胞生物学、食用菌学和植物组织培养三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持续运行,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

在加强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开展深化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广泛合作。与省内外多家生物及制药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进行了沟通和洽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部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上海博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组织学生深入科研生产一线进行实训教学,参与到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和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等领域提供了保障。

五 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生能力和素质测评体系

强化质量意识,在校、院、教研室范围内开展质量意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管理,由封闭性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将以往只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转变为对课前、课中、课后等进行全面监控与测评,在确定教学工作的整体目标基础上,细分各个环节,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来保证高质量成果的实现。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状况。同时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制,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关键环节(如毕业论文、课程实习、成绩考核)实行质量监控,保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监控到位,同时重视教学过程的各层次的信息反馈。

为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生物科学专业考试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成绩评定方式。按照生物科学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拓宽评价思路,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综合能力测试、课程讨论、专题PPT讲演、课程论文、试验操作等方式,减少闭卷考试的数量。将专业课程分为主干必修类和专业选修类,加大平时测试、课程论文、专题PPT讲演、实践操作等在课程学时中的比重,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从而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提升学生将知识积累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六 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高等学校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的体制模式,大学应当不断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地区优势、开阔视野、拓宽渠道、持续深入的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