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SA下神经介入治疗后的应用
2019-08-15祁小换
祁小换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东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多因血栓阻塞脑动脉血流引起。其发病率、致残及致死率较高,据临床统计,约3/4 CIS存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异常,给患者生活及身心造成严重影响[1]。血管造影系统(DSA)是计算机系统辅助成像的一种血管检查措施,其辅助下神经介入治疗可有效促使脑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症状,但存在术后并发症高等问题,因此需给予适当护理干预。本研究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例,旨在研究术后行有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49~81岁,平均(58.94±5.06)岁,体质量48~61kg,平均(55.37±3.29)kg。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CIS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均<6h;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有认知功能异常者;存在语言、精神障碍等。
1.3 方法
均行DSA下神经介入取栓或溶栓治疗。(1)术肢制动,安排专人看护,注意鞘管未去除前勿用盐袋或沙袋压迫,使术肢伸直外展;定时活动其余肢体,必要时采取水垫,更换1次/2~3h。(2)术口护理,拔除动脉鞘后医师以弹力绷带加压,以弹力绷带包扎局部伤口,以沙袋或盐袋压迫于穿刺口正上方;6h后观察创口无渗血可解除盐袋或沙袋加压,注意避免用力排便、打喷嚏、剧咳等,防止腹压骤增引起穿刺点出血;相对制动术肢,12h后可于床上适量翻身,24h后制动解除。注意鞘管去除0.5h内注意观察术口,若无出血以后观察1次/h;24h观察穿刺点有无皮下血肿、红肿、瘀斑、弹力绷带固定情况等;更换术口敷料1次/d,至术口愈合。(3)病情观察,术后24h内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24h,以鼻导管吸氧,术后6h内监测生命体征1次/h,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控制血压140/90mmHg;血压不稳定者延长监测时间,尼莫地平控压时间≤24h。(4)协助进食,若无呕吐、恶性等不适症状,可进食半流质饮食,需少食多餐,勿饮食豆浆、牛奶等易产气食物,避免腹胀;术后静脉补液1000ml,6h内摄水1500ml,促进造影剂排出,降低肾功能损害。
1.4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2)以自制护理效果满意度问卷,评估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共100分,按评分结果分不满意(<70分)、满意(70~80分)、非常满意(>8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3)随访3个月,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共42分,得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1.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39例患者中出现1例皮肤破损,1例腹股沟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为7.69%(3/39)。经对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未影响临床效果。
2.2 护理效果满意度
39例患者均参与自制护理效果满意度问卷调查,无脱落病例,有效问卷39份,其中非常满意28例,满意9例,满意2例,护理效果满意度为94.87%(37/39)。
3 讨 论
CIS发生和脑血管血栓形成及外源性栓子脱落有关[3]。临床治疗该疾病中DSA下神经介入治疗通过微创靶向给药或利用机械取栓可迅速使病变血管再通,利于保护神经组织不受损害。但临床护师需熟悉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诱因及处理措施,以确保临床效果。本研究对39例CIS患者行DSA下神经介入治疗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发现,其中仅1例皮肤破损,1例腹股沟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为7.69%,经对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未影响临床效果,说明该护理模式可预防并发症发生,且护理满意度高达96.39%。CIS患者术后血压的控制及术口护理是重中之重,若未得到有效干预,极易因用力排便、打喷嚏、剧咳等因素导致出血,加重患者病情,影响预后[4]。本研究通过严格控制体位摆放、以沙袋或盐袋压迫穿刺口方法可避免穿刺点出血,同时指导患者适宜进行正常肢体伸缩、抬举等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压疮及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给以营养支持利于神经功能及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随访发现,干预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综上可知,CIS患者DSA神经介入治疗后实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效果满意度高,可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