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对重症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2019-08-15王海燕
王海燕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抑郁症是发病率较高的心境障碍症状,通常服用抗抑郁药物即可改善病情,但部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服药治疗无效,需要临床探究安全可行、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护理干预措施。为进一步观察无抽搐电休克在难治性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本院开展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来院就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75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43例,年龄为19-45岁,均龄为(34.25±8.70)岁,病程为2-18年,均值为(7.85±4.50)年。所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不低于24分,未合并器质性病变、智力障碍,未有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者,且自愿参与研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双侧电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进行常规麻醉,经静脉推注阿托品、丙泊酚、司可林;启动设备,将电刺激时间设置为2s,具体电量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监测体征变化,进行氧气吸入治疗,待患者意识恢复后撤除。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频次为8-12次/周,每周一、三、五各治疗三次。待病情好转后,以间隔一周电休克一次的频率维持治疗即为分别于维持期第2、4、6、8、12、16周各治疗一次。维持治疗第16周末统计各项临床指标。
1.3 护理方法
1.3.1 治疗前。大部分患者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案信心不足,加之医疗负担较重,使得患者治疗信念不坚定。护理人员应做好咨询解答服务,详细介绍本方案的优越性,纠正其错误认知,并展示典型病例资料增强患者和家属治疗信心,鉴定其信念;告知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避免患者过度恐慌;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互动,给予患者家庭支持,争取其信任和配合。若患者依从性较差,需要进行隔离并由专人陪护;积极进行治疗前准备工作如为患者清洗头发、禁饮禁食、监测体征等,为治疗的顺利开展铺路。
1.3.2 治疗中。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维持舒适仰卧位,观察并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脑电图等指标;提前开通静脉输液通路,严格遵从医嘱用药并把控给药剂量、顺序等[1],通常顺序为阿托品、丙泊酚、琥珀酰胆碱司可林,剂量依次为0.25-1.0mg,2mg/kg,1mg/kg;观察麻醉药起效情况,并遵医调整脉冲电刺激能量,留意各项体征的变化,避免意外发生。
1.3.3 治疗后。当次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其安全转移至复苏观察区;改体位为侧卧位,时刻留意患者体征变化和意识恢复情况,待完全清醒后将其转送至普通病房;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后2h内严禁进食,同时准备的食物应以流食为主;若患者心绪不宁,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产生抵触、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诱导患者主动倾诉,耐心安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必要性,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主动询问患者感受,正确识别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理,避免加重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心理。
1.4 观察指标
统计本组患者临床疗效,抑郁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疗效评价以HAMD评分变化为准,HAMD评分下降幅度不低于75%则视为治愈,降低50-75%之间(含50%)则视为显效,降低25-50%(含25%)视为好转,不达上述标准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本组患者临床疗效
75例患者治愈25例,显效33例,好转者13例,无效者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33%。
2.2 统计本组治疗有效者HAMD评分变化
治疗和护理干预前,本组58例有效者HAMD总分为(28.91±4.39)分,急性期治疗期结束后降至(19.41±4.98)分,维持治疗8周后降至(13.12±2.79)分,维持治疗16周后降至(11.32±3.18)分,与治疗和护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2.3 统计本组治疗有效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8例治疗有效者中28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占比48.28%,主要表现为口干、嗜睡、头疼、视物模糊,未经特殊处理不适症状自行消失。
3 讨 论
无抽搐电休克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软抽搐技术,区别于传统电抽搐疗法,该方案在电刺激前给予适量麻醉剂,可松弛肌肉,促使药效快速发挥,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已成为当前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首选方案。胡立红[2]在相关研究中明确表明,“严重抑郁症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及护理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且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并用数据肯定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及护理的应用价值。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治疗前积极进行常规准备和健康宣教,于治疗中快速配合医师操作,在治疗后加强不良反应监护和心理疏导,成效显著。本研究数据表明,双侧电极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确切,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切实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有利于规避患者自伤、自伤风险,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