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留青竹刻技法特点及发展前景

2019-08-15徐雪草

天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竹刻青竹表现手法

文 徐雪草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就有用竹简记录事件,取竹材制作成器物的记载。《礼记·玉藻》记载,西周时士大夫所执笏板,系用竹子制成,且刻有文饰。考古也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两件彩漆龙纹竹勺,为已知时间最早且保存较好的竹雕实物,线条流畅,一器已兼备浮雕、透雕两种雕刻技法。唐代雕竹人物花鸟纹纺尺八,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由上可知唐代竹刻的高超技艺。

《秋色》

一、留青竹刻的技法特点

留青竹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技法的把握相当重要。画面上的次要部分或衬景,也要推敲表现手法。应按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虚的就要虚,这样才能把主要部分衬托出来,不能马虎草率,更不可省略。整幅画面,主次之分,前后区别要配合的得体自然,表现手法要灵活,单调、均匀、规则化都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画面主次的掌握是一个大方向。不分主次,作品则贫乏无味。如是花鸟稿,鸟通常是重点对象,树木花草是陪衬,静物;鸟是动物,能体现出鸟的神态,作品就有生机。用刀变化手法,要细心琢磨、推敲,才能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留青竹刻题材广泛,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都可刻制,关键是表现手法的掌握和对表现物像的精神的理解。一个优秀的刻竹人除了不断提高刀上功夫外,还应该同时提高诗书画的修养。著名竹刻家徐素白就非常重视加强书画修养,又善于同书画家合作,才能运用刻刀去表现书画笔墨的韵味,真正体现出笔墨的浓淡干湿,并使这种刻法达到比较成熟的境界。他的两个儿子徐秉言、徐秉方也是能写能画,深知书画修养对一个刻竹人的重要性,还时刻提醒后辈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二、留青竹刻的发展前景

有人说,竹刻的材料价值不高,刻得再好也上不了市场的高位。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艺术品价值的形成规律。首先,各种雕刻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互相是不能替代的,不是有了玉雕就可以不要竹刻。各类艺术品也是互相包容互不排斥的。艺术品市场越是五彩纷呈就越能吸引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其次,艺术品的价值一般是由材料价值、使用价值(或装饰、赏玩价值)、历史价值(是指不可再生性和存量稀缺性)、艺术价值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留青竹刻作为一门传统技艺,虽流传甚久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艺术韵味浓厚,艺术价值颇高。

由于当今日常生活审美有了新的变化,竹刻能否越出固有的范畴,与其他器物、艺术融合,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刻竹人的追求。留青竹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出过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家,积累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源,却不是我们自己的荣耀。今天的竹刻家唯有站在历史的土壤中、站在今天的生活中,在潜在用功的同时,真实地感受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艺术梦想和追求。当今,竹刻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发展时期,多姿多彩的竹刻作品层出不穷。

得之于心,乃应于手。艺术的创作就是生活的升华。因此,留青竹刻这门精美的技艺一定能在这大好的社会环境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且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竹刻青竹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厚重感
浅析现当代嘉定竹刻的发展与传承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
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