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9-08-15黄政魁韦兰花陆颖荣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师创新型产教

黄政魁,韦兰花,陆颖荣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3.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0 序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按照“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思路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加快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发展需求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在规格、结构、质量和水平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作者所在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两所院校”)基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成果的良好基础,依托制造业行业背景,结合高校综合改革项目建设,校行企联合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成一批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和广西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成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典范,对地方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起到良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作用。

1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制造业技术升级发展变化,亟待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二是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亟待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问题。三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亟待解决教师团队建设中“双师素质”培养途径、措施的问题。

2 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措施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一主线,作者所在院校经过了多年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以下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

2.1 产教联动建立专业随动产业调整机制

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结合制造类专业招生、就业状况,适时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的评估、论证和调整。以制造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及有利于学院专业综合改革为导向原则,校行企联合搭建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对专业实施“一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的调整,动态优化专业的结构,通过分析区域性的岗位需求与技术发展变化,在行业的指导下,学院及时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企业据此动态调整产品、技术和岗位结构,优化发展战略。校行企三方联动,实现人才供给结构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蓝天空港民航实训双创示范园、广西助你行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同建设蓝天空港学院,开设飞机机务维修专业,下一步将逐步开设民航安检、民航服务等专业。

2.2 产教协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标“国内一流”国家示范院校制造类专业建设标准,产教融合协同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构建“三级递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重构职业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级递进”能力培养为主线,在理实一体化课堂实施项目式教学,将教学引入现场;在校内技术中心实施现场教学,将产品引入实训,学生进入工段;在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将企业引入校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专业技能传授,将教师引入车间,工程师引入课堂,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通过产教协同开展“三引三进”工作,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级递进、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三级递进、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3 产教融合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行校企共建的校内技术中心、教师培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加大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行业企业等专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实施讲好一门课程、主持一项教改或科研课题、指导或参与一项技能竞赛、打造一项成果、对接一个企业、联系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名匠)的“六个一”计划,着力提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六种能力”,结合“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开展,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和“多元化”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模式图见图2。

图2 “双师型”教师培养发展模式图

3 创新之处

3.1 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三级递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专业对接行业,构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三级递进”培养路径,通过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同时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依托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了“四位一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3.2 创新专业服务产业途径,形成专业随动产业的调整机制

发挥校内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优势,以“专业服务产业”为目标,以机械制造技术升级、焊接技术工艺优化等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主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形成“技术引领、服务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以及制造类专业招生、就业状况,校行企共同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

3.3 创新教师能力培养途径,打造“双师型”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校企共建的校内技术中心、教师培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内培外引、项目驱动、实践锻炼、整体提升”原则,通过行业引领、跨区域、跨校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顶岗实践、技术研究、技能培训、教学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通过实施“双师计划、名师名匠计划、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4 取得的成效

4.1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措施在“两所院校”的制造类专业应用实施,建成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等机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势特色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成为装备制造类国家示范专业点、教育部首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成《焊接生产管理》等多门国家精品课程,制定了机械类专业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广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专业建设方案、国家优质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方案,修订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一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了系列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出版了系列国家规划专业教材;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明显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行校企共建了大师工作室、校内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4.2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4年来,“两所院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累计受益学生近万人,据统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率96.2%,连年获自治区教育厅“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表彰;学生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国际技术技能大赛获奖20多人次,在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30多人次,省级获奖100多人次。

4.3 社会影响广泛

近4年来,“两所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措施面向省内外同类院校辐射推广,先后培训教师1000多人次,指导省内外多所院校开展制造类专业建设,承担国家规划教材和行业培训教材、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承接机器人焊接工艺等行业培训4000多人次,每年承办行业焊接竞赛3次以上;为柳工、柳汽等企业广泛开展机器人焊接工艺优化等技术服务;“两所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在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成果多次获《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典型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典型案例汇编》;“两所院校”立足广西,发挥资源优势,面向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和企业培训教师、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服务和联办会议,在行业及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5 结语

“两所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改革实践,丰富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在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下一步,根据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打造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把制造类专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标杆专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的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双师创新型产教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