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研究

2019-08-15刘惟春

医药前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干姜泻心汤黄芩

刘惟春

(天津市河北区维春堂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天津市河北区玛丽医院 天津 300240)

消化内科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领域,慢性胃炎占较比病发比例。病因复杂,与饮食结构不良、生活行为不规范等多项致病因素有关。西医多以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幽门螺杆菌为主,但病情易反复发作,整体作用有限。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痞满”、“胃痛”范畴,认为病机与气机不畅、胃气不和相关,多为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治宜寒热并调、补泻并用[1-2]。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预后较为理想,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胃炎84例,均为我院消化内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西医与《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与《慢性胃炎辨证与成方治疗》相关诊断标准符合。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39~74岁,平均(55.2±4.9)岁,病程3个月至4年,平均(2.2±0.9)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40~76岁,平均(55.4±4.7)岁,病程5个月至3年,平均(2.4±0.5)年。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经胃镜检查证实;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肝胆胰肠道合并器质性疾病者;对本次实验用药存在过敏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本组所选病例应用施维舒胶囊治疗,150mg/次,3次/d,餐后30min服用,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本组所选病例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组方:姜半夏9g,红枣10g,黄连6g,干姜3g,党参12g,黄芩12g,炙甘草6g。瘀血者,取丹参加用;脾胃虚弱者,加黄芪、白术、去黄连;湿热症严重者,加黄芩、干姜减量。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液300ml,早晚分服,疗程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总有效率;(2)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总分0~10分,评估分值越低,状况越佳。

1.5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消失,胃镜示无炎性病灶;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示炎性病灶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胃镜下炎性病灶均无变化。

1.6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在SPSS17.0中输入进行统计,中医证候积分采用()表示,行t检验,总有效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慢性胃炎患者总有效率经评定为97.6%,相较对照组78.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情况 [n(%)]

2.2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经评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积分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2 8.13±0.14 3.12±1.23*对照组 42 8.15±0.11 5.56±1.27

3.讨论

慢性胃炎采用中医治疗优势较为明显。中医学的观点是,本病的发生与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七情刺激、外邪侵袭等因素诱导的脾胃脏腑失调相关,水湿、津液、气血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进而发病,治宜消痞散结、调和肝脾[2-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具寒热并投、补泻兼用、辛开苦降、升降双调特点,与慢性胃炎病理机制契合。方中半夏可降逆散结、消痞和胃、化痰燥湿,为主药;黄连、黄芩可清热燥湿;干姜可温中散寒,从根本上对脾胃调整;甘草、红枣、党参可补气血、健脾胃。诸药共用,共起散结消痞、健脾养胃、升清降浊、化湿清热之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表现,黄连、黄芩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效果,甘草生胃酮含量丰富,可对胃黏膜再生予以促进,党身可对胃黏膜加以保护,干姜所含姜烯可对毒素侵袭胃黏膜的过程加以抑制,故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用药。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论点一致。

综上,针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治疗,可明显提高总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干姜泻心汤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黄芩使用有讲究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浅谈干姜在热证中的运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