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用
——以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为例

2019-08-15卿嘉慧李美娴赵子舒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花鼓文化遗产物质

卿嘉慧 李美娴 赵子舒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据记载花鼓灯出现于夏朝,起源于涂山脚下,随后延淮河流域不断发展,传播至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段蓓蓓,2013)。借地理之便,我们有幸近距离接触花鼓灯的一个分支派系——冯派花鼓灯。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当地政府无力救济百姓,因而百姓多为流民。在逃难过程中,百姓通过几人成组以舞蹈为主、歌唱为辅的表演方式来维持生活,这就是花鼓灯最早的形式。此后,淮河治水成功,流民返回家乡时将逃难时的歌舞表演也带回了家乡。后来人们将这种表演形式融入生活,花鼓灯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文娱活动,节日、丰收、婚庆、祭祀等均以花鼓灯来庆祝或纪念。在时光岁月的打磨下,花鼓灯的发展慢慢形成了一套体系,最终形成冯派花鼓灯。对于花鼓灯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百年历史的花鼓灯不仅仅是舞台上的翩翩舞姿,在时间的沉淀中,它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快速入侵,并占领我国现有的文化市场,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花鼓灯也是这逐渐衰败大潮中的一员,逐年缩减的原生环境,使其被迫仅限于安徽省蚌埠市的怀远县、禹会区和淮南市的凤台县等地。而还能真正坚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班子仅剩4、5 个。花鼓灯的保存和传承出现了一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情况:一是外界宣传较弱,了解花鼓灯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压缩了花鼓灯的生存空间;三是花鼓灯传人逐渐减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

当前仅靠传统的传承手段保护花鼓灯已远远不够,需要结合当今的时代大背景才能更好地把花鼓灯传承下去。如今,大数据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大趋势,这也为我们传承花鼓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项目就是结合当今的时代潮流,结合花鼓灯自身的特点,深入探讨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在传承花鼓灯中的方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一)数字化技术及取得的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现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愈加成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越来越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王明月,2015)。十多年来,我国也渐渐跨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时代。自2006 年以来,我国纷纷建立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学术界也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关的学术性论文的数量在大幅上涨,同时民俗学、人类学、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学者也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问题从不同学科背景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宋俊华,王明月,2015)。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数字化”为主题关键词,共搜索到文献13050。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360 搜索引擎,使用网页搜索,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 为关键词搜索所得。

图总体趋势分析

图学科分布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360 搜索引擎,使用网页搜索,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 为关键词搜索所得。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慢性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辖区内社区居民,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其中,观察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64.45±7.27)岁,病程1~18年,平均(6.54±3.68)年;对照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2.56±8.68)岁,病程1.7~23年,平均(6.62±3.4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文献来源分布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360 搜索引擎,使用网页搜索,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 为关键词搜索所得。

由上可知,我国对非遗数字化的重视与日俱增,用数字化保护非遗已经成为了我国所关心的重点。

(二)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非遗数字化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手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的数字化层次较低,技术还不够成熟,数字化保护多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很多都是采用图像、视频、三维模型和动作等数字化,而这种表达形式难以完整反映其文化空间中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除此之外,现有的三维数字化技术还存在着数字化设备昂贵、数字化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孙传明,2013)。

(三)花鼓灯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2018 年10 月,安徽省蚌埠市举办了2018 中国 •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各县区组织花鼓灯锣鼓、花鼓灯舞蹈、原生态花鼓灯队伍和民俗类踩街队伍进行比赛,展示花鼓灯的风采。作为蚌埠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符号,花鼓灯已经成为外界了解蚌埠的一扇窗口。两年一次的花鼓灯展演周,不仅充分展示了蚌埠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大幅提升了花鼓灯艺术的知名度(文晶晶,2010)。但是,关于花鼓灯的数字化保护只有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于2004年10 月29 日建成开馆。该博物馆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也相当落后,发展也不是很好,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因而无法搜集到该馆的信息。除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花鼓灯嘉年华等著名的景点之外,能够了解花鼓灯的渠道和信息少之又少。此外,花鼓灯艺术极具当地的民间特色,其艺术形式多样且文化内涵丰富深远,把花鼓灯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制约了花鼓灯的进一步发展。

三、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在花鼓灯传承中的应用

花鼓灯如今发展之态并非一日形成。首先,安徽花鼓灯已经获得一定荣誉,参与者对其传播弘扬没有极大地重视;其次,花鼓灯文化广泛传播于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其中元素由于不能紧跟时代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将其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最后,冯派花鼓灯以及各种传统的艺术方式多为代代相传而留存,传承方式不能够大众化,有极强的地域性以及人数限制性。此上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了今天我们了解到的花鼓灯发展情况。

传承花鼓灯艺术在根本上是一次文化行动,这个行动的终极目的是要唤醒民众对自己拥有和传承的民间文化的自识、自觉、自爱、自重;要在青少年中普及花鼓灯文化知识,培养传统民间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乡土文化和乡土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传播花鼓灯的民族情感(冯骥才,2004)。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潮流中,如果想要将花鼓灯进行更为广泛的弘扬推广,必然要将其信息数字化从而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传播。结合当前的大数据背景,将大数据分析和数字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提出更加有效的花鼓灯传承方法。

(一)利用大数据系统进行地域数据分析

花鼓灯弘扬不够广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受地域限制,由实地实践可见,冯派花鼓在冯嘴子村这一片小区域可以说传承的非常好,甚至当地无人不略懂一二,参与其中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更甚的是这种传承在当地一辈人接着一辈人,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但出了这个村,就整个安徽来说,除了蚌埠市部分小学中设立了花鼓灯教学课程,部分高校会邀请花鼓灯表演艺术家进高校之外,基本无其他宣传方式。而出了安徽,大多人都不知道花鼓灯这种古老的文化。

此时,可以利用大数据独有的跨越时空的宏大特征,能够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社会公众关于花鼓灯保护开发的立场,参与花鼓灯保护的意愿等一系列文化心态。可以通过利用用户 的网络行为而产生的大量数据来分析社会心态,即通过大数据对各大门户网站、主流论坛、百度、 360 等搜索引擎记录以及微博、微信、QQ 等自媒体平台与淮河民俗文化相关的关键词的搜索量和提及率进行检索、分析,可以计算生成社会公众对淮河 民俗文化的关注度,关于花鼓灯保护传承的心态、立场和参与度(周良发、韩剑尘,2017)。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了解大众心理,也就是说花鼓灯想要做到广泛的弘扬宣传需要通过大数据了解到各地群众对于花鼓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偏好,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对各地群众不同的宣传计划,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是一项全民运动而非地域运动。就像故宫这座古老的宫殿,它坐落于北京,但受誉于天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巡逻猫、来自故宫的礼物、故宫表情包等等。一座古老的殿堂散发着青春活跃的气息。不是故宫活了,而是在了解大众心理的基础上想办法让大众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广泛宣传

过去流行口口相传、以身相授,现在流行手机、电脑。互联网以及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无论工作、学习、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但当你在互联网中搜索花鼓灯时,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些古老、陈旧的信息、图片。如此生动而有活力的文化不该如此沉寂。无论是将其故事融于现代元素还是将其歌曲进行改编,又或是触手可及的小游戏、小软件,甚至聊天用的表情、微博上的热搜,只有信息不断出现在大众眼前,大众才会有欲望去了解去认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新鲜的文化资讯的发布以及生动有趣的宣传摄影和视频的拍摄,来吸引广大人们的注意,一方面,在日常接触的微博微信中申请专门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并保证定期更新,H5 等小视频宣传,创立一个主观艺术形象(吉祥物),让其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可进一步创作与之相关的系列动画,让花鼓灯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另一方面,在主流展览馆中开设非遗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配合灯光和音响,在馆内呈现出花鼓灯的传统风貌,增强人们的视听享受,使其有欲望去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全新体验

蚌埠本地学校开展了花鼓灯教学活动,而其他地区呢,花鼓灯有别于其他舞蹈类文化可以在培训班中学习的特点,它本身传承人较少、了解的人更少,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他地区的大众想要更深的了解却无法得到材料。数字化的必要性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将信息数字化,将体验感数字化已达到模拟体验的效果,世间爱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人如此多,总有人看到了就想要有真真切切的体验,3D 以及VR 技术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人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对花鼓灯有更深的了解。除此之外,可以以AR 技术为辅助设计一系列以花鼓灯为主题元素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这样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交互式的文化体验。消费者通过购买花鼓灯文化旅游纪念品,可以享受由AR 技术所带来的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对花鼓灯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将AR 技术嵌入到花鼓灯的文化产品中,让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产品实物上,更借以虚拟手段通过动画、视频、图片、文字的展示方式来满足客户的多种文化需求。通过此类的技术才能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

(四)利用数字化技术再现花鼓文化

花鼓文化流传至今也有7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伟人有来龙去脉,一生功绩败北清晰记录。再不了解也存有神话传说流于民间。花鼓灯自然也有,文化均是积淀而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花鼓灯文化的来龙去脉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可能许多接触、学习过的人也未曾听说。这样的积淀应该用美好的形式告诉世间的每一个人,将一个原原本本的花鼓灯再现给观众。谈话节目、纪录片、舞剧等等,现代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早已不存在楚河汉界那般清晰的界限,每种艺术以及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相互扶持前行的,花鼓灯文化虽有700 多年的历史,但融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弘扬,其活力依旧。

猜你喜欢

花鼓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