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坞中国版画双年展,于经典中重现红色记忆

2019-08-15陈佳慧

现代苏州 2019年15期
关键词:桃花坞泸定桥木刻

记者 陈佳慧

七十年前,古老的大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见证了民族复兴,佐证了历史奇迹。如今,扭头回望,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成为难以忘怀的温馨记忆。而记录这些回忆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70年来那些经典的版画。

桃花坞里的摇曳与壮阔

7月30日,为期10天的2019“桃花盛开——桃花坞中国版画双年展”在姑苏区平江街道的桃花坞大街当代艺术馆圆满落幕。这场展览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70幅经典版画参展,它们的年份从1949年到2019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变迁。人们在现场领略了在中国美术界引起过强烈反响的《飞夺泸定桥》、《北方九月》和《新城市》等经典版画。

谈及版画,中国是木刻版画的故乡,而苏州的桃花坞更是木版年画的家乡。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版画承载着华夏文脉,如潺潺流水经久不息,其中,也有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烛光摇曳。进入新中国,版画随之同行,刀尖七十年,木屑绘华章。版画家既是社会变革参与者,又是版画艺术实践者,以刀代笔,以木为纸,记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定格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折射新中国艰难前行的对应心路。

此次双年展选择在桃花坞,正是有着这样的用意。展览所在的姑苏区平江街道,所在的桃花坞大街,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承载着版画的过去与现在。

此次双年展里,版画种类繁多,画家来自五湖四海,尽管版种不同,但都是挟带理想的希冀,也饱蘸激情的抒发,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质朴无华的语言。这就是版画的魅力。

版画作品中的荣誉与故事

展览共展出70件原版版画,通过服饰、道具和细微的形象差异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态,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风景画和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故事的作品。

套色木刻《飞夺泸定桥》是几代人的“红色记忆”。它曾经是小学课本中的插图,画面中,河水湍急,铁索横贯,红军战士持枪挥刀,迎着枪林弹雨,手扶铁索,一边举枪射击,一边匍匐前进。作者运用写实手法,构图设景大胆,用刀赋色豪放,不论人物的表情、动势,还是景物烘托、铺展,都凝结出了英雄气概和无畏精神,有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其大开大阖的艺术气象,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当年《飞夺泸定桥》的横空出世,也使美院在读女生江碧波一夜成名:196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刚建成,急需一批有分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四川美术学院大三女生江碧波受领任务后,先赴泸定桥畔写生,寻访老红军老船工,再到部队体验生活,甚至乘坐小木船搏击滔天江水,最终以一个学期的日出日落完成《飞夺泸定桥》。

而《新城市》则是献给新中国十周年的厚礼。红旗飘扬、激情澎湃的1959年,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以满腔热忱和冲天干劲,努力创造最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大二学生蒋正鸿创作的水印木刻《新城市》,在1959年7月举办的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夺得金奖。这是新中国诞生后,绘画艺术首次在国际性展览中获此殊荣,无疑给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一特大喜讯,工农商学兵为之举臂,口号震天,锣鼓铿锵。这幅作品的创作激情来自于林海雪原。当年,中央美术学院老师黄永玉、乐峰带着学生来到东北小兴安岭考察,隆冬时节,白雪皑皑,而在密林深处的伐木场,却见到了乐呵呵的工人们,他们身上所散发的那种放达气概,激荡起蒋正鸿无法抑制的创作热情。可以说,《新城市》既是一首讴歌劳动者的抒情诗,也是一曲革命乐观主义的赞歌。有趣的是,蒋正鸿是在报纸上看到自己获得国际大奖的。

当然,其中也不乏顾志军等本土画家的版画作品。此外双年展还展出了十余件与经典版画密切关联的实物,包括版画制作工具、画家题词、木刻小料等等。其中,入编小学课本的《方志敏》、《雷锋》、《飞夺泸定桥》的三幅版画的创作用刀,作者签名清晰可见,尤为珍贵。

“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从全国征集了这些经典版画,每一张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风采和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苏州桃花坞当代艺术馆馆长张俊杰如是说。而这次展览,也让更多人由此了解了当代版画和桃花坞木刻年画。

猜你喜欢

桃花坞泸定桥木刻
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勇夺泸定桥
——根据课文《勇夺泸定桥》编写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桌上盆景(外一幅)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泸定桥(外二首)
飞夺泸定桥
寻梦桃花坞一晌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