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的抒情性与抒情性音乐教学

2019-08-14云晓静梁振山

读天下 2019年21期
关键词:抒情性音乐教学

云晓静 梁振山

摘 要:音乐的抒情性是人类语言产生之前情感发生的微节奏,是组织构成音与情、乐与感、听觉与意象、生活与艺术的天籁意蕴;她通过心的声音、情的律动、韵的圣洁,创造并产生多姿的艺术形象,多彩的生活场景,能动的精神力量。音乐教师正是以心动情动、音韵感悟与活、巧、灵、变的授教方法,能动的抒情达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成就音乐艺术之梦想。

关键词:音乐;抒情性;教学

“音乐”本由“情”而起,又有“情”而致;本由“感”而发,又有“感”而兴……从“宫、商、角、徵、羽”以中国古代汉族音乐为首的东方五声音阶音乐基础,到以“C、D、E、F、G、A、B”七声音阶为主的西方音乐理论;自《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的“音乐”词汇——虽然人们无法去考证“音乐”的开始,但可透过人类的语言艺术滤镜与人类发展演变历史,看到早在人类语言还没有产生时,就能以声音的高低强弱、节奏的轻重缓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与“感情”,用组织音构成听觉意象,进而以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在人类劳动的发展中,逐渐产生统一节奏的“号子”和传递信息的“呼喊”;或以石、木为器而敲打撞击声响,并以其声响强弱节奏、力度的大小轻重、时值的长短微妙来传递信息,表达欢乐喜悦之情、忧伤郁闷之意、感召警示之礼……形成抽象性反映人类生活现实情感的听觉艺术语言。

一、 由乐音组成固定体系,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是音乐抒情性的主要元素

音有根,乐有感。音乐的抒情性通过人声演唱、乐器演奏所发出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现实。音,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具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特意把挑选的乐音组成固定的体系,用以表现音乐的“思想”、塑造音乐的“形象”。音乐家根据音的振动频率、延续时长、振幅大小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泛音差异,区别运用乐音和噪声规则和不规则的振动状态与复合音等发音体性质,以构成和谐优美的旋律、由“演唱”“演奏”等不同形式所表达的心声意愿、思想情感。

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提高转化,而高尚情操则由情感与操守在受到高尚“外因”的影响下培养形成。对于音乐作品来说,正是她强大抒情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才如《黄河大合唱》起到了唤醒民族、团结民众、鼓舞斗志、抗击侵略者的积极作用;《歌唱祖国》歌颂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朝气蓬勃、繁荣富强的新面貌,激发人民的爱国之情;《義勇军进行曲》在狱中成文、在避难中成曲、在民族危亡关头诞生,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从电影主题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不懈斗争、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正是由强大的感染力抒情励志、振奋精神,使得人们在分享音韵之美中梳理情思、培养情操、超凡境界。

二、 由音乐基本要素组合,作为音乐形式的表现手段,形成音乐抒情性听觉艺术语言

在音乐领域里,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与相对于严肃的古典音乐、艺术音乐,以及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不拘一格也不具较高水准和永恒性价值的通俗音乐,都是凭借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形成音乐艺术语言的直感把握;依靠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及表现手段,让音乐这一听觉艺术形式更富有抒情性、描绘性和表演性。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与强弱,用调式关系、节奏和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音的线条,是具有独立性的多音的单声部进行,体现了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就此,人们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文观念、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不同的个性特征所构成的社会体系,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音乐形式”中抒发情感,扩展个性。节奏像音乐的“骨架”一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节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乐曲主题,或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或描绘舒展悠扬的情景,或抒发浓郁的思想情感;和声以明显的“浓、淡、厚、薄”色彩与其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速度、力度、音区等音乐元素,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综合交织,以表达某种情感,创造某种美好的音乐形象,通过各要素的作用和互作用实现旋律的表现力和感人力。音乐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音乐统一体的旋律线,与情感动态的轨迹吻合,使情感生命力得以充分表现。音乐的抒情性是通过音乐旋律中节奏与节拍等要素的互为作用而存在于音乐的统一与变化之中。

三、 由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成直接情感的体验交织,演绎音乐抒情性艺术表达

在人类的生活中,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情感确定艺术表现的存在。就音乐而言,它注重感情描写,是声音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有高低、强弱的情感表达特点,高音激昂、低音深沉、强音振奋、弱音柔和,存在着长短、快慢时值的差别。尽管有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标题,也不存在情节的描绘,或者属于纯音乐表达形式,但乐曲的意境与音乐形象,都可以通过展开自由的想象、体会,依然富有理智的感情共鸣。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正是如此,情感一旦被触动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舞蹈是以人体与动作的表现抒发情感、反映生活的形象艺术,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的组合方式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的视觉造型艺术,而音乐则通过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音色等“语言”要素,直接作用于心情,更善于直接激发和表现情感。无论文字语言、色彩语言,还是音乐语言,都是以不同形式的抒情性艺术表现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贯穿作品的全过程。所以,音乐抒情性在于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音乐观察、思考、认识与进行中直接的情感体验交织。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音乐抒情性情感激发与情感表现的“心情艺术”:声音之美,闻之清脆、高亢、纤弱、连腔、浑厚、婉转;音乐之美,听之悠扬、飘逸、甜润、动情、赏心、悦耳……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我的祖国》以真挚朴实、亲切动人的歌词,悠扬宽广、优美婉转的旋律,轻柔舒展的节奏形式,表达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音乐创作中,美的音乐形式适合美的内容才有更好的表现力——《大刀进行曲》铿锵激越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不出《我的祖国》的舒展宽阔与《献给爱丽丝》的柔美深情。音乐家以共同的创作热情和不同的表现方式,服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音乐内容,形成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内容表达完美的和谐与统一。

四、 由音乐的“活、巧、灵、变”授教,呈现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体验音乐抒情性的审美艺术效果

美的事物是可感的,而美的感受首先是形式的美,继而由美的形式领悟美的内容。与色彩、形体等形式美因素一样,无形的声音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器官,以独立的审美对象,带着情感的意味、引发审美的愉悦。音乐的形式美是由声音美与旋律、节奏、和声等美的要素一起,构成音乐无穷的艺术美。抒情性音乐教学,将作曲家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通过理解发挥与音乐“活、巧、灵、变”的授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感性到理性的诱导传承。

活——活力,音乐的生命力。抒情性音乐教学的本身就是艺术,而艺术要有个性,过于追求统一,千篇一律的失去了个性,就不容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音乐的抒情性是音乐特有的表现活力,音乐教师依据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与音乐内容的情感表达,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自主行为中,将高音激昂与低音深沉、强音振奋与弱音柔和、纯正音愉快动听与不纯正音烦心难过等声音感受,揉和于节奏快急骤、节奏慢舒缓的心理反应,调动学生将同一音调而不同节奏、同一内容而不同情感、同一旋律而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音乐效果模拟对比,从音乐基本元素等音乐基础知识开始,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增加学生自由的音乐创想组编模式、自发的音乐学习互助演练、自觉的音乐模拟体验活动,呈现由多维度情感表达的艺术活力与音乐能动的勃勃生机。

巧——技巧,能动性发挥。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与整个过程,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音乐教育实践,启发、诱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引发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重视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创造性与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进而发挥学生音乐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出于自发情绪而创造出自己的音乐想象与表现能力。学生体验、尝试音乐创造,发现、探索音乐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丰富自己的经验、表达自我独创精神与个性,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如此,教师“扮演”了萌发和激励学生创造力的引导者、诱导者、参与者角色,相得益彰的和学生一起,分享终生的快乐与自信、成功的愉悦和幸福感。

灵——灵感,心灵感悟。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在心灵感悟中,音乐的创造过程是对人的影响和审美经验带来的感受、体验,是感性积累和对音乐结构的初步感知与实践应用的创造能力。人与生俱来的潜能,需要适合的环境和方法。音乐教育的总体性、终极性和普遍性价值的教学目的,体现了音乐艺术创想的具体性、阶段性和特殊性价值;抒情性音乐教学与多变性行为表现,优化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某种学习活动、具体的行为与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长笛等乐器,而是人的體态活动。”音乐的教学内容与理论中的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等,在教学实践中是综合的、紧密联系的,与之相互影响并互为作用。所有的音乐表现、判断和创造性音乐行为,需要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科学的将听觉判断与灵敏性、创造性结合,以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的机会,体现音乐学习的本质、音乐教育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作用。

变——变换,理念转化。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行为的主体逐渐由教师转变到学生。变换“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传统观念,从学生和学习者的角度表述教学目标、探究教学与改进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围绕“情感”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学生把音乐学习方面的进步、感受、体验等主、客观因素与诸多相适应的内容,感性融合、理性提升,施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当然,研究音乐教学的理论及应用,是音乐相关专业教学的必修课,如何依据音乐教学大纲,阐述教学目的、任务与教学编选原则,研究音乐教学规律,探讨乐理、视唱、唱歌、器乐、音乐欣赏等教学步骤与方法等主要任务,是由“知识本位”向着“人本位”的科学转变;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把单一认知性目标向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实现学习目标,成就教学梦想。

音乐是人类自然本性的思想情感表达。音乐的抒情性,是人类语言产生之前情感发生的微节奏,是组织构成音与情、乐与感、听觉与意象、生活与艺术的天籁意蕴;是创作者淳朴真诚的思想感情与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着力刻画,饱含着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音乐主题、思想内容、民族特征、音乐语言、技巧运用等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形象塑造。以美的旋律、美的语言、美的风格、美的意境,表现美的追求和愿望;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抒发不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意愿,萌发音乐美的艺术创想!

“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雄浑庄严的《国际歌》,透射全世界无产者的无比光明和希望;意境深邃的《二泉映月》,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寄托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义勇军进行曲》英勇的呐喊、不磨灭的尊严,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英雄交响曲》“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伟大向往……都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感触深情的律动、表现神韵的圣洁!

作者简介:

云晓静,梁振山,湖北省荆门市,荆门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抒情性音乐教学
探讨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音乐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