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2019-08-14李敏
摘 要:人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本文从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等方面来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发展;习惯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普遍的问题:教育理念缺乏,教育方法不当,教育环境不健康等。因此,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今,一些幼儿家庭教育表现为明显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庭在幼儿的家庭教育理念上步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对幼儿进行识字、画画、声乐等方面的培养,而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立性格的塑造等。这样做,对幼儿心身的健康的成长十分不利,可能从小就埋下性格缺陷的种子。而且,有失偏颇的“重智育”的教育理论还可能因没法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幼儿对“灌输的知识”产生烦厌,对其日后的智力发展更是适得其反。
(二) 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些家长总是高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最终会导致孩子自卑,心理不健康。
(三) 缺乏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
幼儿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持久影响的主要是指后者。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手机、电脑,让幼儿耳濡目染了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游戏,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恶劣的家庭环境,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模仿,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 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将孩子学习的兴趣、情绪、感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方法是打开孩子只是大门的钥匙。父母在检出正确的内容前提下,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榜样示范法
家庭教育的中心就是培养独立的人格。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铃本镇一曾经提出,“先训练母亲,后训练孩子”,并认为这是把孩子引入正途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就要多读书,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并使之形成在孩子心目中的人格魅力,有了这种魅力,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才能为下一代奠定了坚实的良好的基础。父母的人生修养、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了高度,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品德高尚。
(二) 独立探索法
即以孩子自己独立实践、探索为主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美国的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孩子的父母说:“领导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父母应该提倡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实践、长知识的过程。
(三)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也同样讲究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施行不同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事迹进行教育,切不可照搬教条。
(四) 父母的语言艺术
父母的语言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下面介绍几种与孩子交谈时一个遵循的原则:
1. 谈话要有针对性原则
孩子在成长,父母的语言也一个随之而成长。我们应该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尽最大努力去了解孩子,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童年去理解孩子的童年,并通过周围的人去了解孩子的发展。只有“认识孩子”,我们的一些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孩子才能接受家长的指导和批评。
2. 适合性原则
所谓适合性,就是根据孩子发展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不同的阶段性要求。这种适合性原则完全是系统思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体现。我们把孩子的发展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或者说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几个阶段。家长应把握这几个阶段的一般性规律和孩子的个性差异特点,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长处与短处,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要求。
3. 鼓励性原则
古人有言“棍棒下面出孝子”,我们有好多人也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总以为惩罚能对孩子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其实,鼓励比惩罚会更有效。惩罚只能作为鼓励的辅助形式而已。心理學研究表明,鼓励是对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是激发孩子向积极方面迅速发展的激励力量。我们应该向孩子表明我们自己的态度,肯定其优点,然后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耐心地加以引导。
4. 教育目标一致性原则
家庭中对孩子成长的目标,需要一个统一的“定位”,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而全家人的意见有可能有所偏差。所以,在全家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定位”,要真正做到步调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孩子也会逐渐形成宽容、接纳别人的良好性格。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乃至一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不完善的,那么这对于孩子来说,不能不算是一大遗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只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亲子观,必定会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铃本镇一.爱的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赵学漱.中小学教育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4]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4).
作者简介:
李敏,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官坪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