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2019-08-13陈洁芳
陈洁芳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进入全面实验阶段,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理念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教学画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教材提供的与儿童生活背景相关的丰富素材,正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根据儿童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活动中。
如,在探究“周长相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谁的面积大?”这个问题时,我创设如下情境:农民伯伯要用24米长的篱笆围出一块最大的地,他该围成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圆形呢?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围一围,帮助农民伯伯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有的围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有的围成了正方形,有的围成了圆形,学生把自己围出来的图形的面积经过计算并记录,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全班展示,并通过对比、辨析得到“周长相等时,圆形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大”。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主动、积极探索,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二、善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旧知导新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回顾中体会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迁移思想,接着我抛出问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和哪个图形有联系呢?”有的学生说正方形,有的说长方形,有的说平行四边形,我趁机追问:“怎么把三角形和这些图形联系起来呢?”大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都能够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接下来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剪、拼、观察的过程,自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或正方形的边长,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从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水到渠成,这种探究的方法在图形的面积、体积的公式推导中可以广泛运用,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针对学生的生活情况,我课前安排学生在小组中调查组员每天的睡眠情况,在上课时由小组长进行汇报,然后全班汇总,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图表,让学生分析图表,有的学生发现睡眠8小时以下的同学上课精神不集中,有的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睡眠时间约10小时。医学专家指出:“儿童应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学生从调查,到整理资料、分析图表,辩论、总结,无不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四、有效的小组合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但是现在很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泛滥而为,流于形式。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的情境需要,才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后,我要求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指尖到臂肘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一只手来量有点儿困难,但通过与同桌的合作互量就简单多了,同样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学生也发挥了同伴互助的合作方式,甚至争先恐后地要为我测量腰围。
五、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新知
良好的学习情绪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
在教学“打电话”中,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拯救木头人”的游戏,首先由老师开始,全班同学都是木头人,需要得到别人的拯救才可以自由行动,学生要喊:“拯救我!”第一次拯救一个人,第二次老师和学生可以拯救几个人呢?(生答2个),第三次拯救呢?(4个)第四次呢?(8个),通过游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倍增的规律,从而理解本节课抽象的知识难点。
又如,一年级学生对基数和序数的理解比较困难,我设计了排队的游戏,我先邀请十个学生在讲台前面排成一列,然后提问:“谁排在第一?”“谁排在第三?”“从前面数,童xx排在第几?從后面数呢?”接着我和学生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我说口令:“第2个蹲下。”“前面两个蹲下。”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基数和序数,课后练习时反映出学生在快乐情绪中更能理解新知识,并且掌握得很牢靠。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告知。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