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9-08-13姚兰
姚兰
摘 要: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谦虚地说自己“浅浅地教语文”,但“浅浅”的背后是其深厚的文学和教学功底。肖老师的“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落实教学目标技巧化。无论是他的教学思维,还是教学技巧,都值得学习并践行。
关键词:教学案例;课堂阅读;教学目标
这个假期认真拜读了肖培东老师的16篇精彩课例以及名师的专业点评,我获益颇多。记得2011年7月,我听了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老师的一场报告——《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及课堂教学问题》。巢老师说,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其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真实有趣”,表现有二:一是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教学效果显著。我想,肖培东老师的这16堂课无疑践行了这两点。作为一名偏远小城市的老师,若不是有幸成为骨干培训班的一员,平日里是很少有机会现场聆听大师们授课的。在我看来,培训是必须的,但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更想要了解的是一个老师,特别是名师真实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没有什么比“课堂再现”更实用了。所以,既然少有机会到名师们的课堂去聆听,那就在文字中去感受、去想象、去还原、去窥知,这也是一种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在阅读中提炼、归纳,有助于我们思维的沉淀,所谓“转益多师是汝师”。
16篇课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无限魅力,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在“浅浅地教语文”!最近正在教学《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也算是不睹先生之课例,不知学问之大,技巧之工也。我在肖老师的课中学习、自省,铭记者有三。
其一,“把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
就像钱梦龙老师说的,肖老师“对朗读异乎寻常的重视”。在《山羊兹拉特》中,肖老师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走进人与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出“咩”的层层内涵;在《假如我有九条命》中,一句“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他引领学生慢读细品,悟出了遗憾、愧疚、无奈;在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他带领学生竟然将“今余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这几句话先先后后反复读了二十多次;在《菩萨蛮》中,一句“画船听雨眠”的细心品读,学生从“闲适”中读出了一份“哀愁”,进而读出一份“思念”;在《孔乙己》一课中,他要求学生根据不同标点去读出一个“哦”字背后的不同含义……我静静而激动地看着,读着,心里佩服得不得了。因为我深知朗读是自己课堂上的短板,这些年,我反复告诉自己最好扬长避短,对于一些特别需要进行朗读教学的诗文,有时我用播放音频文件的方式解决,有时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来完成,对于集体朗读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专门指导。我想我错了,即便朗读不是我的强项,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必须迈出这一步,和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幸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既悟已往之不谏,那就思而今之可追吧。
其实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想到一件小事。这个学期,我报名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下乡支教活动,地点在崇州市隆兴镇中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我到这个学校听的第一节课是崇州市名师季伟老师讲的“山中宰相”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在这节课上,季老师也是带领学生反复诵读,直到最后能背诵。乡下的孩子们哪里会有很高的阅读技巧,但是直到今天我的耳畔仿佛还回荡着孩子们响亮动人的读书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句子犹萦绕耳边。如果没有一次次朗读,一次次在读中的品悟,学生如何能在短短的35分钟内走进文本,感受画面之美呢?那之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有意识地弥补自己的课堂“缺读书声”这一不足。而在学习了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肖老师不仅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有适当的停顿、合适的速度,还特别善于启发学生根据情感去揣摩语音的轻重、强弱、缓急,反复实践,直至读出最佳效果。事实上,这与他在循循善诱中引领学生读懂诗文情感是分不开的。先读后品,读中品情,以情导读,以读悟情,我想这样的步骤是不可省去的,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在这样“读”与“思”“悟”的反复练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其二,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在上《沙之書》一课时,他给川大文学院的学生纠正了“铁锚”的“锚”字的读音;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他给学生纠正了“今余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句中“长”“更”“为”三个字的读音……这些虽是毫末小事,却是大匠功夫。随着课改的推进,很多省市的考题取消了字音字形题,这对于很多学生固然是一种暂时的解放,但对此我内心深处是真的不赞同的。君不见,学生的书写质量越来越糟糕,错别字连篇,很多字会读不会写,很多字会认不会读,中学生有,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现象已经不是个例了。语文老师们把栏杆拍遍也只能空叹,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以为意。当然,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应该归咎于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使用,键盘代替纸笔……但论责有用吗?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什么不考就不花时间去做,毕竟字音、字形这些基础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且有益于他们终身。我很庆幸,肖老师的课例使我坚定信念,就算高考不考字音字形,我也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把“基础知识积累”这一活动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应掌握4000字,会念、写、用,能用不同的句式,能背诵相当优秀篇目,语言运用的优秀案例以及一些典型的错误案例”。在肖老师的课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清晰地指向一个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在《孔乙己》中玩味不同标点的含义,还是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感受拟人手法之妙,把“生长”变成“开花”,又或者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这一个定语后置句的讲解与扩充,无不体现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认真!在这片细碎的基础知识大地上,他虔诚而执着地耕耘,清风自至,细雨自至,鲜花自开,蝴蝶自来,硕果自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前辈如此,我也应该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才是。
其三,教学目标落实的技巧化。
本书中有16个课例,涉及课文教材、选修教材以及作文教学。不管什么样的课型,肖老师都能够进行精妙的取舍。如在《山水永嘉,飞翔语文》的作文课上,他用对话漫谈的方式抓住“飞翔”一词,引导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到对“飞翔”的表达,从孩子们的中考作文的回顾,到“永嘉山水”这一地方资源的利用,这节课既充满诗意又接地气,既有哲学深度的探究又有“虚实结合”的作文技巧指导。在《沙之书》一课中肖老师设计的为故事写结尾无形之中拓展了文章的深度,不同的结局恰好体现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然而肖老师又能恰到好处地以“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作总结,从而使课堂变成“一种严肃的游戏”。在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学中,肖老师从标题的“始得”二字入手,不仅处理了大量的文言实词、句式,更抓住“ 西山”这样的填空方式,让学生在“望西山”“恋西山”“赞西山”“归西山”……的比较中逐步走进文本,慢慢感悟柳宗元的情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他在引导学生且读且思的同时,不忘适时总结演讲的特征,如突出中心、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中心明确、有针对性等;在《我的早年生活》一课中,他一边用问题把学生带入情景,一边指导学生怎样去把握文段中心,适时教会学生归纳概括的技巧。这样高超的课堂驾驭技巧是我望尘莫及但也该努力企及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肖老师所有的课堂在整合与优化后,课堂更干净,线条更明朗,每篇文章都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臻佳境,但我们忽略掉了一点——这样的优化整合能力是怎样锻炼出来的?其实哪里有什么天生的高手,还不是日复一日的艰辛训练。就像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感言》中写的——“我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思维:把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意图)一一罗列在纸上,以‘最需要原则取舍,做出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牵一发而动全身……选点是最难的,它考验着我们的教学眼光和文字敏感度。动脑筋的教学,会让我们越来越聪明!”我想这是答案,这也是一名优秀的语文人给我们的无私教诲。无论是注重语文课的朗读,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或者是教学目标落实的技巧化,甚至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思维,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并践行的。案例中的肖老师驾轻就熟,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难的事,为之总会比不为更强吧。谢谢肖老师的授课,谢谢小维老师的赠书,转益多思(師),我且勉之行之!
参考文献:
[1]何梦非.“学行相宜”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2016(17).
[2]徐华.让品德作业“落地”[J].小学教学参考,2017(15).
[3]智柏明,陈忠诚.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J].文教资料,2005(36).
[4]谢昕.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教学设计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
[5]吴昱飒.纸上得来终觉浅,经历更知真精髓[J].教学研究,2015(29).
[6]徐华芳.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J].文教资料,2007(10).
[7]江玉锦.《三角形面积》教学实践与反思[J].语文教学研究,2011(32).
[8]李勤.享受数学思辨之美[J].语文教学参考,2015(26).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