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自觉性品格的培养

2019-08-13崔呈晖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觉性自主发展成长

崔呈晖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方面提到: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自觉性是个体认识到自己应该不断发展、完善的自觉意识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觉行动。可见,自觉性也是核心素养里面所提倡的一种必备品格,这种品格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觉的良好品格顯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一些各方面发展都很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极高的自觉性,他们具有较好的自知之明、自治之能、自省之意和自强之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等特点。与之相反,自觉性较为欠缺的学生则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较为被动、随意。小学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品格对其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发展;自觉性;品格;成长

拥有成长自觉性是小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独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拥有成长自觉性就会主动地寻求发展并积极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是自主的、自律的,是开放的、积极向上的、拥有成就动机的,是能动的、创造的,是愿意反思超越的,他会不断拥有内在成长的欢乐体验。在不断超越中,小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就感,快乐、自豪、信心百倍地发展。“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换言之,是依靠来自学生自身的生命自觉。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和自由,善待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的生成性,让学生的成长由自发走向自觉,唤醒小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性是我们教育者该做的,结合自身的小学教育教学经验,在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品格方面,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建温馨和谐的大“家园”,培养小学生主人翁精神

校园及班级是小学生学习与活动的重要场地,因此,在校园及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致力于把校园及班级建设成一个小学生喜爱的温馨和谐的大“家园”,让小学生感受到“家园”的亲切和温馨,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学校和老师是重视他的,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并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成长的小主人,是这个集体大“家园”的主人翁。学校及班级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增加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体验。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提供平等体验的机会,在校园及班级建设中培养小学生的自治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认识和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此外,还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通过成员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资源共享,通过对校园、班级事务的参与和各种共享的学习机会的利用形成能动的个体,从而促进小学生成长自觉,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和相互促进。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课堂是教育的“生命场”,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最重要及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小学生自觉性的重要渠道。不管是什么学科的课堂,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是建立在师生、生生平等对话、自由、尊重、共享知识的基础上的,体现对小学生的独立性的尊重,对小学生的自由、自主、平等的主体性的认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应以一种建设性的对话与交流方式进行,课堂上,老师不能单单满足于充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充满互动和活力,要更多地引导小学生思考,更多地承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不是老师上课的道具,老师要尊重与理解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地学习与成长,“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只能学生自己去体验。体验中的学生是主动积极的,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有内心的参与和感悟,这样,学生才能把所感悟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才能外显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这样才能知行统一,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获得成长、生命不断得到充实,他们的能力发展以及展现其能力的满足感不断生成、不断超越。这样,他们才会因自己是一个独特自主的生命存在而获得欣喜感和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全面发展。

三、让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唤醒学生的自觉性

不同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小学生的自觉性的促进和压抑是不一样的。专制型的班级管理,为了维持正常秩序和纪律,严重忽视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的班集体缺乏个性和活力,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也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和谐,压制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放任型的班级管理会片面强调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几乎没有有效的约束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实行民主型的班级管理,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和需要,班上的事情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说了算,自己说了的事情自己做,决不把老师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学生既得到了诚信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意识,这样也体现出一种人际互动取向和引导激励取向,在这样的班级教育活动中,师生双主体间可以实现有效交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班级各方面的管理及发展中,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和责任感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从被动的“他律”走向自觉主动的“自律”,这样的班级管理无疑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正面的学风和班风,给予小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的权利和机会,有利于小学生成长自觉性的发展。

四、家校合作与沟通,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及能力

小学生的自觉性品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力量。家庭教育的力量和学校教育的力量同样强大,所以,强化家校合作与沟通,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学生的自觉性品格的培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

教师应引导家长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的现实意义,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自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紧迫性,主张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同样生动活泼地成长,发挥自身的潜力。家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范围内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发展的轨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助一臂之力。

家长要配合老师,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并引导学生学会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坚持不断地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坚持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和管理等,而不是越俎代庖。

老师和家长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实际情况选择正确、合适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小学生自觉性品格的培养,比如可以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当学生能主动、自觉学习或做事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与肯定,以强化学生的这种自觉行为。

老师和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学校与家庭里,老师和家长是接触学生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面前老师和家长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品格,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自觉性,以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真正的教育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真正的好的教育,其结果是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把控,而不需“他律”。因而,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机制,激发学生从无序到有序的自动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反复的螺旋型的上升中学习自律,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成长自觉,使学生能真正拥有自觉性的好品格,使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参考文献: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8-01.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自觉性自主发展成长
如何加强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