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数学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9-08-13陈洪育
陈洪育
摘 要:数学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工程中的核心,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信任、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动者、引导者、参谋、咨询建议者和伙伴。
关键词:课程改革;数学教育;教师角色;转变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的新模式。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根本点在于“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要教学生学会学,学会独立学习,学会探究学习,学会终身学习。为此,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做好角色的转变。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摒弃完全模仿的旧的思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肩负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这种时代精神,必须树立与以往不同的教育观念。观念不变,再好的教学工具、教学媒体也无法发挥出它的作用,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
2.要明白什么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自己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一些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母校,谈起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影响,被提及最少的是老师教给了他们什么知识,提及最多的是老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是老师对他们激励性的评价。当学生走出校门,经过遗忘和沉淀后的东西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成果。为此,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不仅仅是考上大学的这一个“瞬间”。
3.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的作用从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从传统的教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合作与摸索;从传统的包揽一切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管理者;从传统的知识、能力的传授者转变为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朋友。课堂不仅是教师表现自己的舞台,教师应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鼓动者、参谋和裁判。如果一个教师从未体验过这样的角色,那么学生在他心目中就没有变成学习的主体。
4.教师知识结构和心理观念的更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得到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数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兼有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三重身份。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在当今开放的教育环境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多媒体优化组合的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快,比教师还要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师道尊严”丢了,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事实。新课标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自己能在教育岗位上站住脚,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百科全书。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一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转换角色,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教育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角色转变,在行为上下足功夫
古语云“师道尊严”,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理念下,提倡的是“以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课堂时,必须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配合老师上课,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数学教学才真正有效。教学过程着眼于人的发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看、说、做、想。这表明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与向导。
数学作为抽象思维较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教师在进行“生本课堂”的教学角色转换时要采用恰当的方法,下足功夫进行师生融合,进行课堂角色转换的实践和研究,避免数学课堂的“形式上热闹活泼,课堂中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做”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想象力得到发挥,知识掌握得扎实,又学会了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使新问题得到解决。
三、转变角色,激发学生求知欲是有效备课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要素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学生状况、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状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预测,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寻找探究点,千方百计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高中数学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灵活性大,因此,备课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状态,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的备课理念,还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因此备课改革势在必行。
四、教师要改进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效果、技能效果,评价的目的,应该是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情绪,学生所获得的实际收获,特别是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效能。教学是培育新世纪开拓型人才的一项艰巨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工作,教学过程要不断探索研究,对于有新意的创新,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把定性的评价与定量的评价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减少评价的片面性,增强评价的可靠性。评价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數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认真学习钻研数学课程标准,转变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克服自己的教学惯性而顺应改革的趋势。深入研究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丽芬.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J].辽宁教育,2003(5).
[2]谢新观.教育技术:迈向21世纪教育的选择[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