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看得见,让“写”摸得着
2019-08-13严艺
严艺
摘 要:语文习作是运用文字进行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抒发方式,是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创造的表述过程。习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综合知识运用的体现。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成了语文教师感到吃力和头痛的一件事。所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习作;习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教学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领会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另外一方面是通过文字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语文习作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所见所闻进行有效的描述和陈述,是一种生活的真实体现和表达。习作应该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文字表达方式,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使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感受,从生活中寻找到更多写作的素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习作内容都充满生活气息,习作教学有着明确的生活意识和觉悟。以下就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的教学进行分析探究。
一、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习作教学内容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习作内容很多都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很多事与个人感受看法有关的,其主要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开展有效的习作教学需要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想法,对学生的素材积累和生活体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没有感受和体会根本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把习作教学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这成为导致学生无从入手甚至害怕写作的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应该把习作教学当作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生活进行体会,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从而把自己的感受和见闻真切地运用文字进行表达。
其实不难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编排上有所欠妥,从难易程度上进行分析:“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容易开展的习作内容,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这三个内容进行前期教学训练,相信学生比较轻松就能完成。“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是难度相对适中的习作训练,对于“新发现”和“研究”都是需要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所以比前面三个内容难一些,可以安排在中期习作训练中。至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则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学生对生活没有长期的关注,缺乏一定的感悟,很难进行有效的习作,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把这两个内容编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训练。
二、有效地开展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训练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意识,明确习作的教学重点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很多只是片面地关注习作的大主题和方向是人物、事情及事物,往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物、事情等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片面引导只会让学生的习作质量过于程式化,习作要么是毫无感情,要么是内容太过于生硬,简单来说就是习作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情感,从而导致习作的结果大打折扣。根据以上的教学状况,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指导,上文已经提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的编排布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难度的深浅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
“春游的建议”是一个很好的习作开端,因为很多学生谈及玩,他们都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也是很符合小学生比较爱玩好动的个性特点,而且爱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感情和体验相对丰富和深刻,所以春游的习作训练还是相对比较好铺开的。“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这些都可以陆续安排上,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观察和体验还是可以的。至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比较难下笔,由于学生对时事和新闻没有太多的关注,对于事情的内在原因没有过多的了解,加上小学生本身对于外界事物的接触和认知尚未成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观察周围发生的事,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早读的10~1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最近在学校、家庭或者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教师也可以就新闻趣事或者时事进行简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意识和体验敏感度。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具有生活体验意义的教学任务,如帮助家长打扫房子、整理房间、洗碗等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度和丰富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课堂的走廊过道等公共地方,布置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比较励志的故事或者名人简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为习作积累一些有用的素材。
(二)增加学生的观察和体验,丰富习作的情感基础
四年级教学属于小学教学的中年级教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从初级的认知和识字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学生的洞察力、观察力和思考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习作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敏感度和体验灵活度都处于比较浅的程度和层次,这是不利于习作训練教学的,直接牵制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观察思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因此,观察事物的视角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个内容的习作训练,教师可以先从“植物研究”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观察,因为“植物研究”对比“生活中的发现”,范围更为具体和小一些。语文教师可以在习作训练的前几周,给每个学生派发一粒植物的种子,然后让学生对植物进行培养,并认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从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大视角观察。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更丰富了,对事物的观察更具体了,这样的习作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上手了,写起来也更加顺畅了。对于“生活中的新发现”的习作教学,基于“植物研究”的习作训练上语文教师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引导,因为植物研究让学生体验到观察事物的乐趣和魅力,这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生活中的新发现”的习作范围更为广泛,可以进行习作的内容也更多,其实很多时候是否有新的发现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是否深入和细致,很多新发现都是间接或偶然间发现的。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和“最佳路径”的教授进行习作教学,通过新发现和生活中的变化感受,进一步开阔学生的习作视角,这样的习作的深度和广度更具教学意义。
而“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这两个难度比较高的习作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事情和东西,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的主见和独特见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当前比较热门和备受关注的事物进行开展教学,如最近一档较为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节目热播的原因,有些学生说是因为人气明星的带动效应;有些学生说是因为节目贴近时事和生活;有些学生说是因为节目中的游戏具有竞技性和趣味性;有些学生说内容充满笑点等。这些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讨论都是有助于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热播的原因都是比较常规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习作的大门,并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习作情感基础。“话题讨论”在“对关注的事谈看法”的基础上进行就容易些,因为话题的范围也相对比较广,语文教师可以设计话题,让学生分别发表一下赞成以及反对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固化,进一步打开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开阔习作的更多可能性
语文课标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就这一要求,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习作文章,就应该大胆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当学生解除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时,学生的体验性和可能性会更为广泛,更能放飞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提高习作的质量和水平。
2012年相关新闻报道,日本学生的一篇习作文章“我和爸爸的便當盒”曾经轰动一时,在微博的转载量达3万余次,甚至连明星都纷纷转发推荐。这篇小学生习作文章利用最为简朴的语言,进行最为简单的亲情叙述,作者利用一个便当盒与父亲的点点滴滴进行习作,表达了自己对已故父亲的思念。真情是最为直击人心和最能打动人的,只要学生把自己的真情流露出来,虽然不能说一定会是很好的习作,但是相信也是一种进步。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思维比较活跃且很爱幻想,可能有些时候说出来的事情不太符合实际需求,但是,那都是他们最为真实的想法,语文教师应该多加指导和肯定。
例如,在习作训练“一次体验活动”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体验活动和心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教师再加以点拨,鼓励学生把刚才说的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大胆地进行发挥,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得到闪光,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当教师发现习作有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和责备,应该耐心地进行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不要害怕习作,从而更加大胆和主动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感受的真实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展现,习作教学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开展写作,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训练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活化意识,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的现实和细节,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达,从而更好地进行习作教学。小学生的作文并不需要多好的文采和用词,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才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认知,让其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贾文雅.引生活之源,活“语德”之水:论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1):57.
[2]缪健.中年级“语言描写练习整体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以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教材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10):85-8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