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提升学困生数学思维能力
2019-08-13陈娜
陈娜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好,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困生接受能力较差,无法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消化,甚至不能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学困生进行重点提点和帮助,引导他们进行有效性的思考,从而提升数学学困生思维能力。学困生由于不能形成有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很吃力,因此,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从以下三个点来讲述如何对学困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
铺垫好一点,顺向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现象,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铺垫,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可以去自主思考新知识的内涵与意义,从而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的“小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先带领同学们复习了整数的混合运算,然后给出了相应的题让同学们进行计算:200-35×2+15=?根据混合运算的规则,即算式中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之后加减或者乘除应该按照算式中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同学们计算出答案为145。笔者请同学们说了一下计算过程:在这道题中应该先算35×2=70,然后剩下加减应该按照顺序从左往右算,用200-70=130,最后加上15算出得出等于145。在同学们熟悉了整数运算之后,笔者开始教学小数的混合运算,并向同学们解释:“混合运算的规则是通用的,不管整数还是小数都是要按照队则进行计算。”最后,笔者出了几道小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在这节课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去熟悉整数混合运算,然后让他们将其套用在小数混合运算之中,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运算规则。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铺垫,让学生更容易去接受所讲的新知识。
跨度小一点,体验过程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思维跨度。若它们之间的跨度较大,学困生就会无法适应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降低思维的坡度,让学生们可以小步前进,尽量适应和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新内容。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二章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因为学生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不仅在形状方面与之相似,而且计算方法也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较容易一点。笔者先在黑板上画了长为5cm,宽为3cm的长方形,让同学们计算它的面积,同学们写出了算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3=15(平方厘米)。笔者又在右边画了一个长宽与之前的长方形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然后问同学们说:“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啊?”学生们回答说:“还是长乘以宽。”笔者解释说:“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但是它四个角都是直角,以长为底的话,那么它的宽是不是可以代为高啊,公式可以变为什么呢?”同学们立马明白了说:“公式也可以是底乘以高。”他们测量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为4cm,利用这个公式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在这节课中,笔者教学生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和长方形较为相似,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计算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应该与旧知识尽量保持低的思维跨度,让学生可以扎稳脚跟,稳步前进。
动手多一点,自主发现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模式,这会很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练习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帮助学生在自主动手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创新。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中“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先让学生对圆柱体进行观察,他们发现圆柱体分为三部分,有上下两个圆形,还有剩下的中间柱体部分,圆形只要利用圆的计算方法即可,但是中间部分学生们无法对其进行计算。于是,笔者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拆分,看看能否分成容易计算的形状。学生们将上下两个圆形拆下来,然后用剪刀从柱体部分从上往下剪开,将其铺开之后,大家发现这是一个长方形,按照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底乘高,那么这个中间部分就是圆形的周长乘以圆柱体的高,最后学生們总结出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即两个圆的面积加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表达为4πr+2πr×h。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拆分圆柱体,使学生了解到了圆柱体分为哪几个部分,并且自主探索出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那种单纯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们去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结束语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是说,他们与优等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不仅要赶上优等生的学习进度,还要照顾学困生的思维跟进情况,实时了解学困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要注意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有效的帮助,点亮他们的思维,从而提升学困生对于数学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