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核心素养”视角赏析高考地理试题

2019-08-13虞文君张文军邓伏云李军杰汤国荣

地理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赏析核心素养

虞文君 张文军 邓伏云 李军杰 汤国荣

摘 要:文章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围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考查情况,对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后续教学和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地理试题;赏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地理课程标准》)在考试命题建议中提出:“构建能够科学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测评框架,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除地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维度外,还应从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三个方面考虑测试的具体设计。”其实,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评要求在近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已有较多体现。为此,汤国荣名师工作室组织核心成员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去品赏2019年高考文综Ⅰ、Ⅱ、Ⅲ卷中的地理试题,感觉其“素养”立意味道比较浓郁,“引导教学”功能表达十分明显。

一、“区域认知”考查淋漓尽致

1.“区域认知”能力考查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觀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习过程中人们将复杂的地球表面系统划分成可识别的区域,如不同尺度的区域、不同属性的区域,实现对地球表面复杂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分析、解释,并正确认识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019年高考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十分注重对 “空间觉察、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关联、区域比较、区域现状及发展的评价”等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考查(表1)。

通过对表1的统计分析,不难发现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对于“区域认知”的考查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凸显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是区域认知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即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精确的研究。地球表面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各个要素错综复杂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动态发展。三份试卷对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注重整体性思想下的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中地理现象的解释是此类考查方向中的重点之一。如Ⅰ卷9、10题,以“堆积性游荡”、“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等地理现象的解释为设问切口,考查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Ⅱ卷37题(1)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现象解释为设问切口,Ⅲ卷37题(1)则以“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现象解释为设问切口,从不同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现象解释入手,综合分析整体性视角下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同时,区域动态演变的综合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方向。如Ⅰ卷11题以“渭河洪峰”为设问切入点,结合黄河中游背景知识,考查其变化对黄河小北干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Ⅱ卷9~11题,分别对“修水库”、“洼地增大增多”后的变化对区域其他要素特征的影响进行考查。选择题考查侧重一个要素变化对另一个要素特征的影响,而非选择题中对此类问题的考查则显得较为综合,难度较大。例如,Ⅰ卷36题(1)指向地形变化对区域地貌、水文、气候、湖泊等各个要素特征影响的综合分析,Ⅲ卷37题(2)则指向多种因素作用下河道断面河水深度变化特征的推理分析。这类问题强调对地理过程的考查,要求考生能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

(2)突出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应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借助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解决情境中的系列问题。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十分注重真实情境背景下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能力的考查。

综合分析三份试卷,其对区域现状及发展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传统产业兴衰变化分析,新兴产业区位选择及发展现状得失评价,区域现有条件下发展策略评价等方面。例如,Ⅰ卷36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发展产业”为区域发展背景,设计了“澳大利亚汽车分布特征—市场需求少的原因—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汽车产业退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问题链,着力于考查学生对区域工业发展兴衰变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Ⅱ卷37题基于“浙江滑雪场建设”真实情境,要求考生对滑雪场分布现象,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滑雪场经营方式等问题展开分析评价。

此类问题除考查内容指向明确外,其设问方式与切口特色鲜明。一是运用“逆向式”设问。如Ⅰ卷36题(3), Ⅱ卷37题(3),一般正向式设问多为汽车生产成本较低区位条件分析,滑雪场雪道建设及维护成本底的原因分析,而考题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解释“成本居高不下”“建设及维护成本高”的原因。二是关注区域开发决策得失评价或改进型建议的提出,且有很强的开放性。如Ⅱ卷37题(4)提出“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的可行性评价分析,Ⅲ卷36题(4)对于同意“保健院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此类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

表1的统计显示,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对于“空间格局观察力”,“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的考查比重相对较低。“区域比较”只在Ⅲ卷中有所涉及,“区域关联”在Ⅰ卷、Ⅱ卷中有少量涉及,并且对这三类“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核水平等级大多停留于水平二,考生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和提取试题中的关键信息,就能顺利完成解答。例如,Ⅲ卷3、4题,试题选择的区域背景尺度较大,第3题考查的粮食作物区域差异明显,第4题安徽和黑龙江区域距离远,其自然地理特征差异也较为明显,故学生完成问题的解答显得较为容易。

2.典型试题赏析

典题选择:Ⅱ卷36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1)。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参考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礎设施建设等。

试题赏析:本题以云南省宾川县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产业为背景,以“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情境主题,从“地形特征、耕地特点”、“干热气候特征与地形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得以发展的气候优势”、“水果种植业基础上经济发展策略”切入,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空间格局观察力和概括力、地理要素之间相关性的综合分析能力、分析农业产业发展区位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决策能力。本题涉及的“区域认知”具体要求和水平等级见表2分析。

教学导向:“区域认知”要求学生形成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的能力,正确评价区域发展方向和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得失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问题情境的选择力求做到真实性、探究性、关联性、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围绕教学“主题”选择特征区域,引领学生识别区域位置、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从整体性的视角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关注某一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特征的改变。尤其要关注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区域动态过程,解释区域特殊地理现象。其次要多运用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性和联系性的理解。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区域分析方法和思维能力后,可选择典型区域,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地理事物选址等展开评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出区域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决策。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由易到难,从单个要素到多个要素,从基本问题分析到特殊现象探究,逐层推进,促使学生“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感知、抽象、概括、迁移等方式得以内化和提升。

二、“综合思维”考查旗帜鲜明

《地理课程标准》认为:”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考查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在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中均有极为充分的体现。

1.“综合思维”能力考查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对于地理思维考查的统计,可以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角度去观察(表3)。从上述统计中可知,高考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可谓“旗帜鲜明”,几乎每一组试题都围绕某一情境,针对某一主题,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

(1)凸显主题情境关联的要素综合。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综合表现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综合可以是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Ⅰ卷9~11题中考查水文(堆积性游荡河道)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地貌(黄土高原)、岩性(黄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Ⅰ卷36题(1)考查工业(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与人口、交通、市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结合,如Ⅱ卷37题(1)考查滑雪场分布分散的原因既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气候等,也有人文要素中的市场、消费等。

三份试卷注重提供真实的主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要素相关分析方法及因果关系推理方法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Ⅱ卷9~11题,以“霍林河断流造成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为主题,考查断流期间洼地增多增大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对霍林河可能并不熟悉,但试题提供了霍林河的位置背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和断流的原因(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足以让学生对洼地变化的原因进行如下要素的关联推理:水文(断流)→气候(变得更干旱)→地貌(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

(2)强调主题情境下的时空综合。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时空综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三份试卷均关注地理事象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生在地理不同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下对地理过程的阐述、推理、分析或还原,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但时间综合在三份试卷中的体现远多于空间综合,两者却又紧密结合,绝大多数试题往往立足某一“空间”位置,展现某种“时间”变化。如Ⅰ卷1~3题,提供的主题情境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化随时间的变化发展规律,即从80年代的“村村冒烟”模式发展到2016年的“抱团飞地”模式,情境新颖、设问简明,考查了两个模式的成因及后一模式的意义。

相比而言,Ⅰ卷、Ⅱ卷呈现的时空综合类试题侧重人文地理方面,而Ⅲ卷有较多以自然地理为背景的时空综合类试题,尤其是37题,提供的情境是美国某河图文资料,考查学生对该河“全年”河面宽度变化、“4~6月份”河水深度变化及“8月”河底淤积的原因,整个主题情境贯穿了多种时空综合,突出了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考查。

(3)关注主题情境下的地方综合。地理学特性视角之一是对地方的重视,地方综合就是通过对地方地理环境要素及时空变化的分析,对地方或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作出地方性解释,从而促使区域的人地协调发展。三份试卷选取了最能体现区域特征的主题情境,突出对区域特征的分析、问题的剖析及人地关系的评价,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如Ⅰ卷4~5题,以“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为主题,考查非欧盟籍人口比例持续加大对欧盟的影响。这个“地方”是欧盟而不是其他区域,这个“要素”是人口而不是其他人文要素,这个“问题”是难民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凸显了欧洲难民问题这一新闻热点的地方综合表现。

相比而言,地方综合类试题在非选择题中表现尤为突出,如Ⅱ卷36题以“云南宾川县种植业发展”为案例创设情境,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都围绕该地的水果种植业发展,第(1)问考查地形特征的判读及对耕地的影响;第(2)问分析该地地形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第(3)问分析水果种植业发展的气候条件;第(4)问探究区域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的发展新措施,这一系列的设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区域要素的关联和区域发展的探究。又如,Ⅱ卷37题的“浙江省的滑雪场”,Ⅲ卷36题的“鲁尔区的医疗保健业”等,均围绕背景区域,进行区域主题问题的深入探究,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地方综合”。

2.典型试题赏析

典题选择:Ⅰ卷36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是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2。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试题赏析:本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为背景,以“区域工业化及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整车、零部件工厂布局”、“本地汽车市场需求特殊”、“本地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汽车生产退出对当地经济影响”为设问切入口,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工业联系、工业转移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和运用。本题对应标准内容为“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本题涉及的“综合思维”具体要求和水平等级见表4分析。

教学导向: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教师要精选区域探究主题,多维度多层次设计问题链。所选取的主题要充分体现区域自然、人文特征,深刻反映区域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方向。教师要精心准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文-表素材,紧扣主题,巧妙设计体现综合思维能力的系列问题,采用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剥笋式”的探究,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问题解决,达成综合思维。同时,学生要从思维深度、思维广度和思维速度方面训练主题探究类试题,并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完善与主题相关的地理思维体系,不断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三、“地理实践力”考查逐步推进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在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虽然涉及不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1.“地理实践力”能力考查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具体表现为: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能够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从“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模拟实验”三个维度去观察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可以发现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已在逐步推进(表5)。

由于受纸笔测试限制,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显得比较隐蔽,大多为创设考察、調查情境,提供实践信息素材,提出真实问题,考查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Ⅱ、Ⅲ卷地理试题,都没有直接出现诸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之类的考题,但“收集、处理地理信息,发现、探索问题”等实践能力的隐性考查却有较多显现。

(1)提供社会调查信息材料,分析评价地理事实。以社会调查获取的相关地理事实材料为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是目前高考地理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常用方法之一。例如,Ⅱ卷4~5题以“美国某快递公司最大的空运枢纽附近的企业布局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大型货物分拣中心布局,多家企业集聚的目的等核心知识。又如,Ⅰ卷43题对“安仁古镇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很少留宿古镇”的考查、Ⅱ卷37题的“浙江滑雪场的建设与分布”的考查、Ⅲ卷43题对“我国北方大棚土壤盐碱化”的考查,均渗透着“社会调查”的影子。若考生平时做过类似的社会调查活动,则考试时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发挥“身临其境”的想象,并进行模拟推断,较好地完成相关问题的作答。

(2)提供野外考察情境信息,分析探究地理问题。以地理学者或研学活动获取的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数据统计等信息为试题背景,引导考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探究,是当前高考地理对“地理实践力”考查的一种常用手段,着力于考查考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地理研究方法了解程度。例如,Ⅰ卷9~11题,以“黄河小北干流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为背景,考查其“河道摆动、泥沙淤积”等特色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又如,Ⅲ卷37题对“河流宽度、深度随时间的变化,河底季节性淤泥的形成”的考查,其设计理念与Ⅰ卷9~11题相同,其中第(1)问对“河面宽度变化与河岸岩性、形态”的考查,需要考生从降水季节差异、河流水位变化、河流两岸河床形态等方面设计探究方案,并对周边河流开展较为系统的探究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味道甚浓。

2.典型试题赏析

典题选择:Ⅲ卷第37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3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试题赏析:本题以“美国某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为关键信息,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水文对水系的影响。试题渗透着强烈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核要求,特别是地理实践活动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中可以获取:沿岸地貌和两岸的岩性影响着河道的摆动幅度,也影响着河段河面宽度的变化。河流上游河段位于内陆高山,随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使两岸岩性相近,形成V型河谷(河岸直立),两岸山地束缚河道,宽度变化小。从图3可以看出4~6月河水深度是增加的,表现在水位上升和河床加深两个方面。水位上升是因为补给量增大,而7月前主要是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河床加深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沉积减弱,另一方面是河床受侵蚀加强。图3中可以看出8月15日水位比6月3日下降了3米,河床淤积了2米多。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多;水位下降说明流量减少,淤积增多;流速的减小也加剧了淤积。本题涉及的“地理实践力”具体要求和水平等级见表6分析。

教学导向:地理实践力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源于实践活动,需要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积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多关注、在实践中多探究、在教学中多落实。高中地理教学应以高考地理试题对“地理实践力”的重视为导向,明确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目标性与实用性。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考虑活动方案设计的典型性和可行性,围绕学习主题确认明确详细的行动方案与学习目标;活动开展需要追求实效,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活动结果要注意物化,重视活动收集信息的加工处理,形成实践活动报告。

四、“人地协调观”考查观念引领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辩证关系,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人们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当下人类活动,能够提出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的措施与政策。高考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往往渗透在具体试题的解答过程中。

1.“人地协调观”考查试题的统计与分析

对于人地协调观考查的统计,可以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价和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三个角度去观察(表7)。

从上述统计中可知,“人地协调观”处处渗透在高考试题的析题和答题过程中,试题大多是以某一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人地协调观”为审视视角,针对具体人类活动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

(1)辩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展开提供活动地理空间。辩证理解就是需要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去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Ⅱ卷36题(3)考查区域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种植的有利条件分析。更多则是体现在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各种活动的制约,如Ⅰ卷6~7题中分别考查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资源对交通布局的影响;Ⅱ卷37题(3)考查区域气候对室外滑雪场建设的制约。侧重“制约”的试题考查方向,有利于反思人类不合理行为导致紧张人地关系现状的反思,更为深刻地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的理念。

三份试卷在“辩证理解真实情景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考查上分值大致相似(Ⅰ卷44分、Ⅱ卷34分,Ⅲ卷44分),自然环境要素普遍选择了地形、气候等较为常见的自然环境要素,也是在日常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人类活动选择了交通、工业、农业、耕地四个方面,这些内容也是在人文地理学习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三份试卷都体现了以真实情景为问题背景、以地理核心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辩证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素养。

(2)理性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人地关系是双向的,既反映在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更重要体现在以具体地理事象或真實情景为认识载体,理性审视与认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让人类行为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审视和认知在三份试卷中首先体现在环境意识在试题中的渗透,如Ⅲ卷1、2题,选取厨余垃圾处理为情景,材料比较新颖,也比较符合当下倡导的“绿色生活”的理念,两道题目虽然仅仅是围绕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各环节进行设问,但是题目本身渗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次是体现在人类需要“因地制宜”选择积极活动行为以避免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如Ⅰ卷1~3题,选取的情景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即从80年代的“村村冒烟”发展模式逐步到2016年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通过前后模式对比的过程,呈现人类主动改变生产活动行为适应区域地理环境,减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次,审视和反思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类活动是试题中更重要内容。如Ⅱ卷11题,选取的情景是霍林河由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和大量灌溉导致下游地区沙化严重这一环境问题。最后,理性认知同一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利弊皆有的。如Ⅰ卷44题,试题选取的情景是美国密歇根湖污染治理工程,要求学生针对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对当时环境进行利弊分析,考查了学生全面、理性和辩证的认知人类活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3)凸显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就是对现实中人地关系的简要分析,理解区域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人地关系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能够以此提出合理的协调和解决措施,这是人地协调观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重要标志。相比前两个考查方向,人地关系问题与协调措施的分析评价考查基本集中在非选择题部分。三份试卷在生产生活中寻找真实的地理事象为载体,以真实发生的人地关系问题为探究对象。如Ⅰ卷36题(2)以“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特点”为案例创设情景,考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和自然环境对汽车品牌、类型和数量需求影响的评价;Ⅱ卷36题(4)以“云南宾川县种植业发展”为案例创设情景,考查针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可以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Ⅱ卷43题以“英国康沃尔郡废弃矿山开发”为例创设情景,考查了环保项目的评价;Ⅲ卷44题以“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碱化”为背景,考查治理的措施。

2.典型试题赏析

典题选择:Ⅱ卷37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图4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试题赏析:本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背景,以“浙江室外滑雪场建设的利弊探讨”为试题情景,以“室外滑雪的布局及影响因素,滑雪场布局的影响,雪道维护和建设影响因素,滑雪场可持续发展方向探讨”为设问角度,主要考查了在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能力和真实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本题涉及的“人地协调观”具体要求和水平等级见表8分析。

教学导向:人地协调观念的感性体验一定是来自于具体地理环境中的地理事象,人地协调观的形成也一定是在解决真实的人地关系问题中得以内化。人地协调观考查的试题大多是基于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和真实问题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贴近学生生产生活的地理事象,精心构建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的学习置身于生动真实的地理场景或者地理事件中。人地协调观的本质是区域各要素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区域各要素,尤其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和谐共存和发展。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多采用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参与式和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在“感性体验—理性认知—实践运用”中将“人地协调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泰河中学(撰写“区域认知”部分); 2.浙江省春晖中学(撰写“综合思维”部分);3.浙江省上虞中学(撰写“地理实践力”部分);4.浙江省奉化中学(撰写“人地协调观”部分);5.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策劃与统稿)

猜你喜欢

赏析核心素养
书画作品赏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