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识地理素养课堂
2019-08-13王学涛
王学涛
摘 要:地理课堂是学生、教师及教育环境构成的有机体,是素养生成的重要载体。文章认为地理素养课堂内涵表现为课堂效率、效益、效果的高度融合,地理素养课堂绝不是“围起来、顺起来、靓起来、走出去”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绽放生命色彩的殿堂;构建地理素养课堂,教师应因材施教。
关键词:地理素养课堂;纠偏;因材施教
素养原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地理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育环境构成的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是学生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实践力及综合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人格得到升华的富有智慧、生命、生态的课堂[2]。地理素养课堂中学生、教师应得到生命的绽放与张扬。地理素养课堂需要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与学的目标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学方式情境化、活动化,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
一、地理素养课堂之内涵
以“热力环流”一课为例对地理素养课堂之内涵进行剖析。
1.地理素养课堂之“三效”
首先是效率,即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热力环流”可以设计“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理解风的形成、辨识气压场”三个教学目标[3],即在学习期间,学生应从这三个教学目标中受益。其次是效益,即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度、学生受教育教学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學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在上述三个目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阅读地理剖面图能力、阅读水平事物分布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与培养,对后继学习是有明显意义的。再次是效果,即针对课堂教学流程而言的吻合度。“热力环流”的三个教学目标需要和学生后继发展能力相结合,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及艺术水准得以提高,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体现出地理素养课堂的魅力。
2.地理素养课堂之“高效”
“高效”对应“三效”也有三层意思。第一,高效率即达成度高,如果上述课堂中只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目标,则只能叫低效率,达成度较低,若三个目标都完成,即为高效率,达成度高。第二,高效益为学生后续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奠基。前述课堂中,在完成“辨识气压场”目标时,如能很好地让学生在后继阅读线性地理事物分布图时掌握一套方法,则说明此环节教学体现了高效益。第三,高效果就是目标、手段、结果吻合度好,表现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前所述,如果“理解热力环流”等三个目标都很好完成,且掌握了阅读地理剖面图、水平事物分布图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培养,则课堂体现出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引导、指导过程中可能有起伏,但采取的方法、手段逐步合理,最后达成目标,体现效益,凸显效果,教师得到成长。于是作为有机体的课堂即体现了素养之要义。
3.地理素养课堂之“课堂”
课堂是关键。不是课前,也不是课后,而是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中。构建素养课堂不是构建素养课前,也不是素养课后,即把素养落实到课堂上,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对于“热力环流”一课,三个目标、学生阅读地理剖面图、水平事物分布图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部在课内完成。简而言之,即是上课铃响让学生接触文本,下课铃响收取学生作业,应坚决做到“堂上学,堂上会,堂上学会,堂上会学”。
二、地理素养课堂的认识纠偏
1.素养课堂不是“围起来”的课堂
当下地理课堂上“合作学习”四个字很流行。何为“合作学习”,即“围起来”,打破原来栽秧式座位方式,变为“围起来”的座位方式。难道这就是真的合作学习、素养课堂?肯定不是,围而不攻、不举、不胜,则没意义和价值。“围”的本意乃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了吗?座位怎么编排不是关键所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围起来的几个人是否真在讨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完后,发言学生把答案表达完,全部正确,教师表扬“这组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还有好些人根本就没动脑筋,连“单圈环流”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三圈环流”。相反情况,没有发言的学生虽未表达,并不表明他们没有思考,但教师却忘记关注。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奠基。“每一个”是关键,而不是每一组。自主学习是根本,合作学习是辅助,合作应该是促进自主更好发展的合作,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地理素养课堂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把合作学习成果变成自我学习的成果。因此,合作学习必须注意四个问题:第一,抓住合作的问题,有问题才合作,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如“计算日均气温”“气候两大要素是什么”等问题太简单,“某区域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问题晦涩难懂,均没有合作价值。第二,抓住合作的对象,对象是所有学生,不是少数学生。第三,抓住合作方式,合作要不拘形式,方式选择必须与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相适应,要充分挖掘利于自主发展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方式。第四,抓住合作时机,科学制定合作时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素养课堂也非“顺起来”的课堂
现在很多地理课堂讲究顺畅,行云流水,一个突发的课堂问题都没有。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公开课上,教师将时间、空间都交给学生,地理课代表充当小老师,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逐一提问“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哪些因素”“地形因素怎样表达”“气候因素怎样表达”……学生机械讨论一番后,优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是一堂学生自主流畅的课堂?看似学生回答了很多问题,其实这都是预演过的,实质就是没有问题。这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地理课堂必须要生成问题。没有生成问题的课堂是无味、肤浅、重复、作秀的。课堂是不顺的,这才是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从不顺到顺。顺是目标,不顺是过程。地理课堂正是有问题才精彩,才有素养课堂味道。
问题是课堂中最好的资源。现在所谓顺的课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没有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所有问题,学生没有问题;课堂上只让尖子生回答标准答案,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自己讲,学生只听课,没有问题。其实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第二,没有发现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发现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窃窃私语,但教师却教导其“不准讲话、影响纪律”或视而不见。却不知道也许更好的答案就藏在他们中间。第三,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明明问题已经呈现出来,但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思维不能得到培养。第四,不积极运用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决一类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在素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一道成长是素养课堂的重要外在表现。
3.素养课堂绝非“靓起来”的课堂
现在很多地理课堂讲究耳目一新,奇特创意,“靓丽精彩”。殊不知,课堂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描述冬季气候特征”教学中,教师做如下设计导入。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季吗”,学生一听,高兴答“当然喜欢,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教师不高兴了,“今天要学习冬季,你喜欢春季”,于是反问:“你们怎么能喜欢春季呢”,将精心准备的“气温变回升,蚊蝇孵化,苍蝇乱飞”图片投影到屏幕上,说:“春季苍蝇会传播疾病,谁想生病?”,学生回答“哦,不喜欢”。接着继续问:“你们喜欢夏季吗”,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不管你喜不喜欢,教师出示投影,“夏日炎炎,好热啊”,学生异口同声“哦,不喜欢”。教师又问:“你们喜欢秋季吗”,马上出示投影,“枯黄一片,谁想变枯萎?”,学生已经呼声一片“讨厌秋季”。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天衣无缝、兴高采烈地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振臂高呼:“我们都喜欢冬季”“为什么”“因为其他三个都被您否定了,我们只能喜欢冬季”“对啊,冬季多美好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季气候特征吧”。
为什么都要喜欢冬季?难道每个人都对冬季有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学习“冬季气候特征”目的是通过学习“冬季气候特征”掌握“分析、归纳、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而非“记住冬季气候特征”。
不能让所谓靓丽的外形掩盖课堂教学的实质。地理素养课堂中的教与学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科思想。
4.素养课堂并非就是“走出去”的课堂
“我们要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很流行。于是地理课堂不教教材而教教辅,教材变成辅助材料,课后的资料成为课堂教学主餐。教材不是三下五除二就能处理完的。本是本,本是根,本是源,题在课外,根在课内。如果连本都没有理解,都不能弄透、弄清,这还叫上课吗?现在很多地理课堂,特别是高年级,课桌上很难看到教材,都被教辅资料占据,教师不管学生实际而无选择地照搬教辅资料,课后给学生布置脱离课标要求、大量的、重复的、无针对性的练习。这势必造成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却无学习效果,厌学地理学科,还影响其各学科学习的统筹安排。如果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思路、方法无思考与领会,必然导致地理学科基本功差。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地理课堂必须做到“堂堂清,清不等于考,清书本的、基本的、基础的、必须的内容。如地理教材上经线特点、纬线特点必须理解掌握……课堂不是走出去就行的,要想走出去,必须先走进去,要走出文本,必须先走进文本。
三、地理素养课堂必须因材施教
作者认为地理素养课堂应是每个学生绽放生命色彩的殿堂。绽放生命色彩在于获得,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为了谁?应该是为了课堂中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学生。有的地理教师教了一辈子的地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却从未改变。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是学生作为主人的学习殿堂,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殿堂。
地理素养课堂是充满教育艺术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是拯救、唤醒、点燃。课堂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正确策略和科学的方法、方式进行教学。地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建立自己的地理素养课堂,从了解学生开始,想方设法走近学生。素养课堂的建立是慢艺术、是付出,禾苗需精心呵护。地理素养课堂不能整齐划一,没有相信就没有教育,教育好学生从相信学生开始,相信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赏识和尊重。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金矿需要被挖掘,课堂就是挖掘、释放学生潜能的场所。
地理素养课堂,是给学生一把剑,并且教会学生一套剑法,但这绝不是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地理素养课堂最高目标是“人剑合一”——使剑成为剑客生命的一部分。剑客在舞动这把剑时,你能看到美、看到感動、看到智慧、看到信念、看到勇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智嵘 徐宝芳.“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湘教版) [J].地理教育,2017(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