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上师生的对话质量
2019-08-13陈淑兰
陈淑兰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问题缺少明晰的指向性,不能有效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探寻师生有效对话的策略。
我们首先进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话语分析,从小学低段、中段、高段共选取了25个样本,涵盖数学的概念课和问题解决的课型,重点分析了典型教学片断中师生数学词汇与非数学词汇比率、典型教学片断中师生话语比率、典型教学片断中学生反馈率。我们发现,教师运用的数学词汇越多,教学语言与数学的相关性越大,低段、中段教师使用的数学词汇较少,高段教师使用的数学词汇数量明显增多;低段、中段教学中,师生对话以教师语言为主,高段教学中,师生对話以学生话语为主;教师的提问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反馈数量与质量。基于此,我们认为,应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提升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首先,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指向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要高于指向知识、方法的,而教师问题关注重点的不同来源于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同。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方法、目标,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其次,注重课堂问题的质量,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激活师生、生生对话,将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有的教师问题数量少,多从整体提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反馈率高;有的教师问题数量多,多从局部出发,比较琐碎,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少,更多的是学生能简单回答的问题,教师牵引着学生回答,学生反馈率低。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重点关注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授课内容进行问题转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载体。不是教师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就会深入思考或积极参与,教师往往需要将一个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即“问题串”。这些小问题间要具有逻辑联系,才能更好地聚焦知识与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有效对话。在备课中要完成两次问题化,第一次是从目标到核心问题,即目标问题化;第二次是从核心问题到问题串。真正使居于对话核心的问题成为对话课堂的“泉眼”,促使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本体对话源源不断地涌现。
最后,要规范课堂实施流程。从目标设定到学习效果的测试,教师不仅要对课堂进行全面思考,还要能使各部分衔接起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整体把握和思考。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要考虑文本分析、课堂实施、后测分析、改进策略四个环节。文本分析包括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定位;课堂实施包括学习单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核心问题分析、问题串对比、学生学习效果等;后测分析包括后测题目设计、测试结果解读、典型例题分析;改进策略包括目标重新定位、核心问题、问题串、课堂评价、课后测评等。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