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职普融通”的学农教育新体系

2019-08-1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农班级农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于2015年10月成为北京市首批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截止到目前,基地已承接北京市城六区,50批次、54所学校的35000名师生来学院学农。

为满足学农课程实施的场地需求,学院全面开放绿色科技示范园、彩林园和畜牧兽医园三个特色鲜明的园区作为学农教学实践区,根据不同园区的特点,配置特色课程,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生产类课程、展示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微灌管路连接”课程,以及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动物养殖类课程等。

1.課程体系:构建“三农特色”

“学农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生态、农业与创意、农业与文化五大板块共计90余门课程。在课程内容开发上,秉行“农作物周年生长模式”“岗位轮动操作模式”等进行构建,同时,将学农课程安排与农事、农时紧密结合,按照“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收集种子—春天播种”以及农产品加工工序,对新组建的班级进行重新分组,引入“工位”操作方式,合理安排“个人、小组以及小组之间”任务分工,将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学农课程操作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学生心中。

我们将学农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内容以基本生活技能,传统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农职特色等模块为主,选修课内容以农业创意、生活技能、知识拓展等模块为主。课程以都市农业发展为背景,以“种养殖相结合、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为主线,将多门跨学科的实操类课程融合编排成为课程组合。

2.课程结构:“职普”融通,适度结合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在行为、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学农课程立足学情,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内容,融会贯通地将初二年级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语文等多学科知识与学院的学农课程进行适度结合,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与基础教育的普适性相结合,形成了集科学性、趣味性、劳动性于一体的学农课程。

3.课程模式:线上选课,线下执行

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选课平台,在打破原有的区域、学校、班级界限背景下,我们实行学生线上自主选课组班,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手段打破资源界限,实现公平选择,资源平等,所有学农班级呈现“混校混班”的新格局。在学农期间,学生按照自主选课组建的学农班级集体实践,与强制分班相比,线上选课自由组班的模式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双向评价机制,能够全面了解学农基地与试验校的情况,有效避免了评价者自身不足的缺陷。

4.教学评价:“任务单+反馈表”

为使学生们切身体验多种农业形态、实操多种农业工具、感知现代农业的魅力,学农教学通过创建规范化的“学农课程任务书”,将课程实施方式、实施流程、课后复习等环节,通过任务书的形式发给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任务单逐一实现,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我们还采用“学农教学反馈表”作为教学评价手段,对一周的学农教学效果进行调查,能够将学农教学中师生的复杂教学过程细化到每一节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使学农教师重视教学任务和岗位职责,最终回归并落实到“将学生放在教育正中央”的教学理念上。

猜你喜欢

学农班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班级“四小怪”
感恩与报答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