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以真性情做真教师
2019-08-13李刚刚
李刚刚
人物简介
魏敬,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劳模,北京市第三批名师工程培养对象。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通州区“青年英才奖”、通州区“杰出人才奖”等荣誉。主持市、区级多项课题,有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并有15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杂志上。出版个人教学专著《学校体育教学器材资源的创新与优化》。
有这样一位老师:
扎根农村教育22载;
带领团队自制体育器材300余件;
将所获奖金100000元全部捐给了学校。
他就是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魏敬。
周国平说:“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魏敬老师淡泊名利,始终专注于农村特色体育教学的探索,把它视为生活本身,并乐在其中。他以如此的真性情投身教师志业,乐此不疲地学习和修炼,坚持不懈地创新器材教具,并尽其所能带动年轻教师和农村学校的发展,唯愿做一名真教师。
“我不怕吃苦,怕的是没有学习和成长机会”
真性情是踏实与勤奋,这种踏实与勤奋可以弥合我们与梦想之间的沟壑,驱使我们不仅心向往之,而且向善而行。魏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踏实与勤奋的人,他好像没有累的时候,总是能量充沛。
1997年,魏敬从北京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草厂乡中心小学工作,担任体育教师。当时的草厂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校,地处偏远,办学条件很差,学校的老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他渴望学习和成长,但学校有限的条件无法给他提供更好的机会。他想到了向体育专业期刊学习的方法,于是,他订阅了《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两本权威期刊,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期刊中的文章,边读边勾画其中的重点内容或不懂之处,摘抄在本子上,时刻反思琢磨。
入职后的第二年,区里教研员要听他的课,他创造性地将菜园中的竹竿和小气球结合起来作为器材,完成了“跑步中的单脚跳”的教学。这节课得到了教研员的认可和指导,同时也为他的学习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向教研员学习。从此之后,他就喜欢上了到区里教研、听教研员讲座、与教研员交流等活动。
渐渐地,他觉得应该将好的教学课例记录下来,因为这既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和学习的过程。于是,他将自己在课堂中创造性的做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慢慢他已形成了习惯,逐年累月记录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其中有多篇被权威期刊录用。
后来,魏敬老师于2009年调入漷县镇中心小学,任体育教研组组长。他提出“以科研为先导”的想法,希望通过科研的方式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于是,他带领教师一边学习如何做研究,一边不断尝试申报课题。2015年,魏老师成为北京市第三批名师培养工程学员,他如逢甘霖,大解学习之渴。魏老师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从不迟到、旷课,认真完成导师交待的各项学习任务,虚心与导师交流问题,经过两年持续不断的学习,顺利毕业。在学习的这两年,魏老师先后在北京教育规划办和北京教育学会立项课题。
农村学校缺少学习的机会,所以他格外重视各种学习平台,渴望成长。在名师培养工程结束时,一位专家问他此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说:“我希望这个学习班没有结束,我们农村教师渴望这样的学习。”
“我不想做教育的重复者,而是要做教育的创新者”
真性情是专一与专注,让人总能创造性地实现价值追求,不会落于窠臼,原地踏步。魏老师也是这样一位专一和专注的人,他22年专注于体育器材的创新、创造,从开始的一件器材的研发发展到现在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体育教学的特色。
學校曾一度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甚至连演示体育动作的教学挂图都没有,非常不利于教学。为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魏老师开始自制体育器材,如他自制了活动人挂图教具,可以演示十多种体育动作,非常方便,充分满足了体育教学动作演示的需求。
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学校里基本配齐了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但有些教学细节仍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材,来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和体验。比如,三年级学生的“跑步中的单脚跳”一课,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小,跳得高度和距离有限,尤其是较胖的学生,很难感受腾空的感觉,魏老师想,如果给学生一个有弹力的踏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魏老师将自家旧床垫里的200多个弹簧拿到学校,同他的团队一起,用了好几个周末,制作出了弹力踏板。
当下,器材的创新、创造已经不只是农村学校的需要了,市区的学校同样需要,因为器材的创新、创造可以优化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因此,这个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下体育教学领域的热点。魏老师带领他的团队,在系统梳理了小学体育各个版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体育器材的研发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他将体育器材的研究分为了三部分,即常规体育器材运用策略的研究、自制体育器材创新策略的研究和辅助性体育器材使用策略的研究。该研究将于明年结束,届时将会形成系统的体育器材研究成果,为该研究领域贡献一份新的方案,惠及更多的学校和学生。
魏老师说:“现在想起过去的很多事情,觉得很‘搞笑,比如,为了自制一个可移动的多功能投掷板,我跟徒弟大中午把学校垃圾桶上的两个轱辘给卸了……”任何创新的背后都饱含着酸甜苦辣,但当创新的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惠及于人时,这一切都会成为难忘的记忆。
“我舍不得离开,这个终身合同肯定是要签了”
真性情是诚心与热心,它拓宽了梦想的外延,将个人教育梦升华为群体之梦。魏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诚心与热心的人。
漷县镇中心小学成立了魏敬特级教师校级工作室,成员涵盖所有分校的全部体育老师。他指导工作室各位老师非常用心,他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比如,经常性地互相听评课;每位老师每学期出一节精品课;每位老师将自己的精品课撰写成教学案例;定期集体观看全国各省的优秀教学录像课,并进行讨论;定期研读《中国学校体育》等专业期刊上的文章;常写教育反思,勤于笔耕;办校内杂志《漷县镇中心小学体育教研》,工作室成员每人都要积极提交优质教学案例。
魏老师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何止是被评上特级教师之后,其实一直以来,他都是如此。有一年,一位准备参加通州区“春华杯”教学比赛的外校老师找到了魏老师,希望得到他的指导,魏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准备期间,魏老师多少次跑到这位老师的学校听课,指导、改进他的教学设计,帮他制作教具等,事无巨细,甚至于每一句话魏老师都帮他把关、修正。最终,这位老师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他非常感恩魏老师的指导,至今每次见到魏老师,都会尊敬地称魏老师为“师傅”。
2016年,魏敬获得通州区杰出人才奖,奖金10万元。这是他个人获得的奖励,他完全可以自己支配,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把这笔钱拿了出来,捐赠给漷县镇中心小学,设立“魏敬健康少年基金”,用于漷县地区健康少年的奖励。他希望以此来回馈他所钟爱的农村教育,激励更多的农村孩子健康成长。
他热爱农村体育事业,并富有责任和奉献精神,甘为孺子牛,在农村教育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他说:“我舍不得离开,舍不得这些器材,也舍不得我的团队,更舍不得我的学生。这个地方有太多东西让我想留下来踏实发展,所以走不了啦,这个终身合同肯定是要签了。”
魏敬是一位真性情的老师,他踏实、勤奋,专一、专注,诚心、热心,这种真性情促使他成为了一位学而不厌、不懈创新、无私奉献的真教师。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