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汉语类通识课中的培养方式

2019-08-13贾改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贾改琴

(浙江传媒学院 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标。创新素养的基础是创新思维,而作为创新思维重要部分的批判性思维,已被公认为是21世纪核心技能的要素之一。培养学生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创新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美国学者多拉·豪维尔( Donna K.Jemilo-Howell)也曾提出“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1]。

“职业汉语”是近几年我校开设的一门汉语类通识课。它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主要指公文写作)等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相辅相成并共同促进,它不仅包括准确理解语言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还包括理性评判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其实,一直在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也类似于“职业汉语”,其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较好的母语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因此,在高校的汉语类通识课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母语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是大势所趋。

批判性思维,原名Critical Thinking,简称CT,也有学者译为“申辩式思维”“评判性思维”“分辨性思维”“明辨性思维”“明审性思考”等等。“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2],它强调基于某标准对事物进行明辨和判断,并不是通俗理解为“全盘否定”或“挑错式的负面评价”。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注]转引自文献[3]。批判性思维同时还要求个体具有辨别真伪、寻求自我发展的高阶思维技能。综合已有研究,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其核心就是理性评判是非,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4]。

批判性思维应包括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两部分。首先,批判性思维者要有理性反思的思维习惯,他们应具有好奇、自信、思想开放、善于思考等思维品质。其次,批判性思维者应该具有分析、比较、评估、推论等思维技能。分析,即寻找论证、重构论证,分析论证的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比较,即归类对比;评估,即对通过分析和对比得出的结论进行评议,评估论证的质量、信息的真伪,结论的意义等;推论,即陈述结果,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校正、自我提升的最终结果。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关联。高阶思维技能是建立在理性反思思维品质基础之上的。有了批判性思维品质,就有可能发展和具备批判性高级思维技能;具备了足够成熟的高阶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品质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很早就提出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质疑在思考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中也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我国提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提倡建设创新型新时代强国的今天,青少年学生具有理性反思、明辨是非、构建自我等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立足社会的根本。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还少有人专门讨论过在高校汉语类通识课程中的培养途径。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高校汉语类通识课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辨别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思考能力即辨别和分析论证的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一要素。对于任何现象或观点,我们不应该盲从,而应该学会自我分析和思考。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入手。

图1 隐喻的图示

“批判性阅读被认为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5],它是一个“理解—思考—超越”的过程。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6]。因此,批判性阅读的特点在于:了解作者信息、出版信息和背景信息;明确文章主题和主要论点;确定关键概念的清晰性;标出关键概念、论证和细节;做笔记:理解内容、提问和评论优缺点;概括文章主题、论点、论据和推理;评价文章内容和论证;思考自己的立场、论证和推理。总之,就是辨别和分析论证。

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我们常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听到这句话时,同学们都会不假思索地点头同意。现在用批判性阅读的技巧来分析一下。首先,辨别论证。这是一个隐喻,源域为“花园”,目标域“教育界”,可图示如图1。

接着,需要重构和分析论证。上述论证可以被重构为:

老师像园丁,学生像花朵

园丁的作用是浇灌和照顾花朵,使其健康成长

所以,老师的作用是照顾和培养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下一步是评价论证。我们常说“老师是园丁,孩子们是等着我们栽培的花朵,我们要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但是反过来思考,“花园里的花朵”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能动性,完全被动地被栽培长大,照顾不周就会死掉。而“学生”呢?在教育领域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获得成长。但在新时代的教育领域,教师和课堂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先进教育提倡学生自由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引导者、协作者和陪伴者。由此看来,“老师是园丁”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那同学们可以想出更好的隐喻吗?

再看一个例子。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是语文课程中都会学到的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因偷取一块面包救济7个外甥,换来了19年的牢狱之灾。他倔强的性格使探长沙威深恶痛绝又印象深刻。假释后,在神父的帮助下,冉阿让成为了勤奋刻苦、一心向善的成功企业家。后来为了挽救商马而再次入狱。出狱后帮助贫穷女工芳汀抚养女儿,救了女儿的情人,最后自己带着赎罪的爱离开人间。学习时我们可以引导同学们做深度质疑:沙威应该放走逃犯冉阿让吗?神父应该宽恕和纵容恩将仇报的冉阿让吗?冉阿让是否应该为避免商马蒙冤而自首呢?冉阿让本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但他仅仅为帮助芳汀女儿珂赛特就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值吗?冉阿让和神父一直相信“冥冥之中,存在着注视着自己所言所行甚至所思所想的至高无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全知全能的至高无上呢?是该留在天堂做魔鬼,还是回到地狱做天使呢?如果处于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你会怎样来安排这个故事情节呢?理性反思、深度质疑、多方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材料,都要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逐步培养他们分析、比较、评估、推论等批判性思维技能[7]。

课堂上也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以“爱情”为主题,让同学们去搜索相关文学作品,然后引导同学们对找到的文学作品一一分析。这些作品写作的环境是什么?作者的背景是什么?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地方是不好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等等。经过深度质疑和比较评估以后,让同学们把这种分析和推论的结果带入到自己的朗读当中。经过无数次的反思、评估、朗读排练后,同学们做了一期“朗读者”节目,在我校“汉语之夜”的晚会上展示,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掌声不断。表演结束后,回到课堂上,我让学生总结分析自己朗读的得失分别是什么,并思考如何改进。之后,我发现同学们分析作品和社会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增强。

总之,分析思考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考、辨别和分析论证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清晰而准确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除了辨别、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之外,对比、推导、准确表达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从专门的表达训练中获得。我们在课堂上采取了个人演讲(即兴口语表达)和集体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两种训练方式。

(一)即兴口语表达

即兴口语表达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话语主体被要求或自发立即进行的当众演讲。这是一种要求脱离书面文稿直接表情达意的口语交际活动,话语主体随想随说,有感而发。即兴口语表达要求话语主体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清晰的概念框架理论、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精湛的批判性思维素养,等等。

在高校的汉语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中,不妨适当提供一些即兴口语表达的机会。讨论的话题可以是就某篇文学作品发表看法,可以是就某个社会问题给出意见,也可以是就某一历史现象给出意见,等等。在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讨论过很多话题,有专业问题的探讨(如:如何看待千古圣人“孔子”?如何看待伟大诗人“杜甫”?如何看待“汉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如何看待“汉语与中国发展”?等等);也有现实问题的讨论(如:根据央视记者的普查“你幸福吗?”来说说“你的幸福观”;谈谈“我的大学”;聊聊“寝室文明”;说说“大学生兼职”,等等)。

即兴口语表达是一种现场演说,必须短小精悍,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它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紧扣话题,提炼观点并展开论证。在谈“大学生兼职”现象的话题时,有位同学侃侃而谈,因为这对他来说太熟悉了。他从身边同学送外卖的兼职,谈到自己搬砖块的兼职,再谈到几个好朋友做发传单的工作被骗的经历等,一谈就是十多分钟。因为发生在身边,跟同学们息息相关,大家听得都很起劲。讲完之后,我问他,你要说明什么问题呢?兼职好还是不好,如何看待呢?他傻眼了。因为从最开始论述,就没想过要说明什么,只是把自己知道的相关事例列举出来。于是就帮助他思考,逐步提醒他,你可以提炼个观点,把你刚才所谈到的事例作为论据来支撑你的论点。经过深入思考和整理,他想好了。他说我要说的是“兼职可以练就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因为无论送外卖、搬砖块,还是发传单都是非常辛苦的,需要我们有吃苦耐劳的品德才能坚持下来。当他有了明确的观点,再来表述之前的事例时,表述的角度和方法便发生了相应改变。由此我便给同学们展示论证的方法和图示。一节课讨论下来,同学们都说收获很大,初步知道了怎么有效地论证和说明一个观点,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基本要求。

即兴口语表达有个明显的特点,即没有时间提前准备,完全依靠即兴抓取论据材料。因此,话语主体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有效间接资料的引用可以显示话语主体的知识深度;而有效直接论据的使用则显示话语主体的知识广度。为了达到更好地与观众情感交流的效果,多联系眼前的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是不错的选择。但必要的知识深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我们谈到“教育的意义”时,教育的意义是为了使我们看到荒漠的情景时,可以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说“哇,全都是沙子”。当我们谈论“汉字与中华文化传承”的话题时,利用古今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说明汉字如何承载中华文化也是非常有说服力的。除此之外,话语主体还必须要有激情。选用合适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带着真情表达,才能感染听众,达到演讲的效果。

即兴口语表达是一种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演讲者而言,每次都是挑战和战胜自我的过程。很多同学从开始的怯场、无话可讲、语无伦次到基本可以应付,再到应付自如,都是一次次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的过程,都是一次次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对于听众而言,听到每位同学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思路以及不同的论据,他们可以大大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可以对演讲者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看问题的能力。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原本用于对应试者的集体面试。这个面试小组是临时组合的,不指定负责人,目的是要观测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论辩的说服能力。在汉语类通识课程中,无领导小组讨论往往作为一种集体演讲训练的方式,用于对某问题的讨论。课堂上随机分出若干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自行讨论,并自行选出代表来陈述本小组的结论。各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并有义务回答对方的疑问。

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进行过的一个活动是给出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个故事应该怎么写下去比较有创意。给出的开头是这样的:一对夫妇因为政府征地得到了一笔6万元的补偿款。两人非常开心地抱着钱盒,说“终于有钱了”。突然想起之前答应借给别人钱的事,这才发现已答应借给别人7万元,这6万元不够啊。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共分5组展开了热烈讨论。在最后的分组陈述中,有3组同学的意见(后文称为“意见1”)是:就差1万元啊,答应借出去的钱中有些人是不紧急的,可以暂时不借;有一组同学的意见(后文称为“意见2”)是:他们向别人再借1万元就够了;还有一组同学觉得(后文称为“意见3”),因为不够,不借谁都不好,那么就都不借。然后各组互相质疑,互相答疑。

意见2和意见3的同学向意见1的同学质疑:关系都是很好的,读书看病都很紧急,似乎选某人不借不太好,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而意见1和意见3的同学认为意见2的想法不太好,本来有赔偿款是很开心的,反过来变成了向别人借钱,主人肯定不乐意;意见1和意见2的同学都认为意见3也不合理,我们还是要讲诚信的,答应了又反悔,这故事不会有人喜欢。大家的思维似乎都限定在了怎么借钱这个问题上。但批判性思维要求不仅要会评判,还要有理性反思和开阔思维的能力。要使故事曲折动听,又要合乎逻辑。怎么办?在各组的互相质疑和讨论中又想出了一些答案,如:后来事情发生了变故,家里进小偷了,钱丢了,只好不借了。还有同学说,可以更加曲折啊,家里进小偷后,刚好遇上主人回家。主人便跟小偷展开了有勇有谋的斗争,最终保住了财产。但向外宣扬全丢了,借钱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其实到这儿,我们就发现,在大家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和思想碰撞中已经得出了更加精彩的答案。继续讨论下去,可能会精彩纷呈。

总之,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新型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讨论组中发言,同学们可以完全放松,脱离单独发言的紧张感;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可以影响并开阔自己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在共同分析问题的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比分析、辨别论证以及推导重构等能力;可以增强参与者的思维灵敏性和发言的主动性;可以提高参与者理性思维、说明他人以及调节争议等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素养和基本技能。已有超过900项实验的研究表明:学生间的合作比竞争、比单独地努力更有效。

三、辩证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其实前两种培养方式中都包含有辩证思维的训练。这部分着重讨论实践教学(即探究式教学)中对包括辩证思维在内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模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实践中、在亲身经历中认识和检验事物、学习知识。这是指导学生通过体验而进行的,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并吸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8]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课堂就是很好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往往会安排在一学期的最后一两次课中。老师会在期中以后尽早把任务布置给学生。由于时间所限,一般组织两个组(每组10个人左右)的同学各策划一节课,可以是组织讲授某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是组织一次求职面试,或者是一次思维和语言技能比赛,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组织策划的一期“朗读者”节目。同学们接受任务后,先使用思维导图绘制整个策划过程,包括选主题、选篇目、选服装、做宣传、布置教室……同学们在各个环节中,都特别注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和思考,最终选择现在最流行的一款手游《王者荣耀》作为线索,他们觉得这样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以《王者荣耀》为线索,选择历史上描述其中不同人物的名篇作为朗诵篇目,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他们多次讨论,理解篇章内容,分析朗读要领。根据游戏场景及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同学们设计了教室的布置和朗读者服装。他们在前期的宣传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宣传日期的确定、海报和宣传单的设计、宣传单的发放,等等。

在最后一节展示课上,同学们的努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室里座无虚席,观众都早早地来观看这场盛宴,看得出来,他们特别期待。教室被《王者荣耀》的背景以及各类代表人物的头像装饰,黑板上同学们做了板报,“朗读者之《王者荣耀》”几个字特别显眼。同学们在朗读中设计了主持人,设计了不同的站位、不同的造型以及特别的轮换次序,等等。朗读中,掌声不断,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观看的同学们都不愿离去,还想继续听下去……课程结束后,我把大家组织到一起,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很多,说得最多的就是:“策划一件事情真不容易。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思维导图太有用了。”后来我们总结到,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王者荣耀》中的人物和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之区别了解得还不够,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还需提高的体现。要知道我们真正的论点还应该是历史中的人物,因为我们阅读的篇目是描写真实人物的。

实践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首先必须明确主要论点(即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然后考虑论据(即完成任务需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分析论证过程(即如何完成这些事情)。在策划和组织期间,团队合作可以使他们相互讨论、开阔视野且寻求到更好更完善的解决方案。经过这样的历练,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会在无形之中向前推进一大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汉语类通识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及汉文化知识,还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在内)的提高。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可以从辨别和分析能力、准确而真实的表达能力以及辩证思考和实践能力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入手,采用批判性阅读、即兴口语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自主组织策划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行。

总之,高校教育应该把学科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判断问题重要性、表达准确性、辨别答案正确与否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加深对事物认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检查证据、假设、判断论证过程的思维能力。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学在今后会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他们会习惯于在一个多维空间中观察事件。他们会避免定见,形成反思;既看到病症,又会分析病因;会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隐性的社会问题;会避免用过于简单的方式去对待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正是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