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孩子交给奶奶,也需要勇气
2019-08-13尹建莉教育学硕士编辑吴钰设计庞婕
文/尹建莉 教育学硕士 编辑/吴钰 设计/庞婕
尹建莉经历/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妈妈来信
想自己带孩子,怎么这么难?
我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我很年轻,是90后。
先说说我自己。在我印象里,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没有朋友,也很少高兴过,甚至很多的事自己都不愿回忆。所以从我生下孩子以后,就决心自己亲力亲为照顾这个孩子,让我的孩子不再有我那样的童年经历。
但我在照顾孩子这条路上并不顺利。我是生在农村嫁在农村,婆婆现在还很年轻,不到50岁。在农村,现在正常的生活观念是儿子和媳妇出门挣钱,奶奶在家带孩子。但我不愿意离开孩子,我要亲自照顾她,这让我不得不承受双方家人给的压力。在我婆家人眼里,我是固执的,甚至有的婆家人理解不了我为什么不离开孩子外出打工,说我懒惰。在我父母眼里我是傻的,他们总说我,你把孩子给婆婆带,自己到城市里找个工作,可以像个小姑娘一样上班下班,吃吃喝喝,买漂亮衣服。但我为了孩子,偏不想过这种舒服的小日子,坚持不走这条路。即便家里人怎样逼我,跟我吵,说些过分的话,我还是这样扛了3年多。
婆媳矛盾尖锐,但我不后悔
现在照镜子,我确实不再像原来光鲜亮丽了,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这样做值得吗?丈夫也在责怪我,说我是自找的。尤其现在婆媳关系也差到不能再差,娘家人也因为我的固执几次说不愿再管我。
我虽然很苦,虽然有过动摇,可我不后悔,因为陪伴女儿有很多乐趣。在幼儿园,女儿放学后总是会在游戏区玩很久,差不多都是最后才离开学校。对于老师一些我感觉做得不对的教育方法,我也尽量弥补。我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从家里带去一个很小的玩具,老师不愿意让她玩那个,可能怕危险,就说这个要给妈妈,否则会让其他小朋友抢走。我觉得老师这样说会让孩子变得小气,对别的小朋友产生防范心,就对女儿说,不是因为小朋友会抢走,而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如果不会玩,把它不小心吃下去了会很危险。
还比如,在开运动会的时候,女儿分到了一个组,这个组的项目是需要和爸爸妈妈用报纸运海洋球。比赛开始的时候,其他3个小朋友都拼命地跑,只有她在原地把我拿到报纸上的海洋球一个一个数着数字放回了篮子里。那天有很多家长在看比赛,我当时真的觉得很不好意思,可我还是陪着她在那里数球,最后终点的篮子里没有球。老师说我太顺着孩子,要有个度。但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妈妈要首先学会尊重她的天性,让她慢慢学习适应环境。
孩子现在已表现出很多好习惯,比如她从不吝啬跟其他小朋友分享零食玩具。她会自己挑选她想要穿的衣服,我大部分都尊重。她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打了她,我会对她说没关系,然后她就继续玩了,情绪很好。事实上小朋友都很喜欢跟我女儿一起玩,很多大人见了我女儿也很喜欢她。婆婆说孩子总是挨打都不还手,孩子会吃亏,应该打回去。还有很多问题,我的想法总是和婆婆不一样,周围不少人也在说我。说实话,我有一段时间的确也动摇过,不确定我这样教育孩子好不好。
我是上个月才看到您的书,我的这些问题您都有讲过,我读完书第一个想法是觉得很可惜,读到它太迟了。但我也觉得是庆幸的,因为我所坚持的事情虽然辛苦,有的甚至都不愿回忆,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很开心我能把一些好的东西给予孩子,以前我不太喜欢读这些早教的书,因为我认为每个人所提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也曾盲目地按照一些家庭教育节目上的教育方法对待过孩子,直觉告诉我不好的,就不再坚持。您的书,是我第一次很完整地看的教育的书,我觉得很好,有很多细节我也没有做到。看完后,心里面也有了一个度。谢谢您。
尹老师回信
孩子你好,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你这么年轻,就做了妈妈,不但在身份上早早地从一个年轻女孩变成了一个家长,而且在心理上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强大,在那样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很不容易,我欣赏你。
育儿需要爱,也需要勇气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件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很多误导人的谬论观点,才给了很多短见者自以为是的机会,才会有很多家长到头来痛悔得肠子青绿,巴不得时光倒流,让家庭教育重新来过——这也是另一句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年我带女儿时,也是努力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反思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努力不让父母曾有的过失在我身上重演。帮助我校准或判断自己行为的,就是我对女儿的爱,对人性的理解,对自己的诚实,当然也有勇气。我当时也经常被别人说太惯孩子,甚至我替女儿写作业时,先生也不理解。事后想来,是爱和诚实给了我信念,有些东西在当时凭理性虽然不能一下子判断出好坏,直觉却告诉了我答案。
有屏蔽干扰的清醒,又有抵抗压力的勇气
没有人天生会做家长,每个人都有迷茫和过失,我自己也对孩子做过不少错事,至今想来很后悔。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子是完美的,也不必苛求自己作为家长是完美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做好家长这个角色。
首先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要有抵抗各种压力的勇气。如果在一些问题上你不够坚定,是因为认识不够清醒,这提示我们需要去学习,去了解教育,理解儿童。
其次是不必盲目自信。遇到问题要诚实思考,要学会向外求助。如果身边找不到令人完全放心的建议,就求助于经典书籍,它们是经过时间和无数人验证过的硬道理,不会把我们指到错路上。当然,这要加入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两点,就可以既有屏蔽干扰的清醒,又有抵抗压力的勇气。
你说你现在不像原来光鲜亮丽了,这估计是事实,但孩子,这应该只是个过渡期,绝大多数母亲都会有一段“狼狈期”,我自己在女儿1岁多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独自带孩子,别说光鲜亮丽,甚至能不能把饭做熟都是问题。当然也有些我的同龄亲友,她们在孩子小时候做甩手掌柜,自己天天光鲜亮丽,把孩子送给老人看,到现在我们的孩子都长大了,她们不少人才开始进入“狼狈期”——孩子的学业、工作、恋爱、心理等问题重重,焦虑得要命。事实上,照顾好孩子和漂亮一点也不冲突,甚至应该说是互相成全的,待孩子稍大些,你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一切不动脑子的随大流行为都是思维懒惰的表现,养育孩子,我认为生活照料上可以懒惰些,在教育思考上却应该勤快,多动脑子。尤其当下,一个母亲能保持独立和清醒,这是极其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