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量表及特点

2019-08-13旭,柴娇,孟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条目量表武术

高 旭,柴 娇,孟 宇

(1.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吉林 长春 130022)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表达,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1]。文化认同不仅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身份认定、群体归属、社会属性,还影响着民族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维持与强化[2]。在“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认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利用适宜、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提升个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的武术运动,其发展过程中带着明显的传统文化烙印,其各种招式与动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理论和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联系由此体现。因此利用这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同时,改善其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也成为可能。在教育实践中利用外在、直观的武术动作,将融入在不同武术招式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美学、传统道德礼仪等价值精髓通过演练、理解、体悟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确认、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正是武术文化认同和武术文化认同教育的本质体现,即在武术文化教育中使用相同的武术文化符号(动作技术、动作技能)、遵循共同的武术文化理念(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等)、秉承共有的武术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注重武德、行侠仗义等),成为武术文化认同的依据。这种伴随着个体认知、情感、行为上的积极表现,不仅涉及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国家文化安全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武术自身项目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实践探索中,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校作为知识习得、情感培育、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对个体武术文化认同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青少年是学校教育主体部分,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校成为实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成为实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认同的重要群体,围绕着青少年学校武术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由此具有了积极意义。但在相应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摸不着、看不见、内隐的武术文化认同心理特征外化为直观、可视化的测量与评价指标,成为困扰一线教师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从心理测量学入手分析武术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要素、结构体系,进而研制相应的心理测量工具,便具有了现实需求与应用前景,为提升武术文化认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物质保障。追本溯源,“认同”研究最早始于心理学领域,后被文化、社会学者用来研究文化心理,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利用心理测量程序与方法对武术文化认同进行量化研究,符合该类研究的本质特征。

综合以往研究,研究者[3-6]主要从宏观武术文化层次解析了武术文化认同结构,明确了武术文化认同的指向与内容,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缺少从微观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层面,特别是从心理测量及评价角度分析武术文化认同结构,是以往研究的不足所在。因此,本研究力争通过严谨的心理测量学方法、程序,探究影响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预测相应的认同行为,为深入了解武术文化认同的本质特征提供实证支持。此外,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发展性、阶段性、动态性过程[7-9]。那么,中学生在接触武术文化、接受武术文化教育过程中其武术文化认同是否也能呈现相似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特点?成为本研究另一个研究重点所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共涉及3类被试:①开放式问卷被试:选取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积极参加学校武术学习、武术锻炼的学生共60名(每个年级男、女各5名)。②量表施测被试:选取5个城市(郑州、沧州、聊城、厦门、广州)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较好学校的初高中各一所,共发放问卷3 152份,回收问卷2 686份,回收率为85.22%;剔除无效问卷,获取有效问卷2 056份,问卷有效率为76.55%,其中男生1 090人、女生966人;初一至高三年级人数分别为407人、280人、245人、421人、303人、400人。③量表重测被试:选取12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获取有效问卷118份(男生60人、女生58人);重测时间间隔为4周。

1.2 研究程序

1.2.1 量表维度及结构

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归纳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维度及结构,认为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包含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维度,是一个二阶5因素结构。

1.2.2 量表条目来源及筛选

1.2.2.1 利用开放式问卷搜集条目 对60名积极参加学校武术学习、锻炼的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武术文化在认知、情感、行为以及身份认同的看法。最后将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纳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句作为测量条目,并将它们归入不同维度项目库中。

1.2.2.2 借鉴已有相关量表条目 由于武术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同时以往研究中鲜见有关武术文化认同测量条目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主要参考以往关于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的测量条目,主要为Phinney编制的《民族认同问卷》[7]、秦向荣编制的《民族认同问卷》[8]、胡发稳编制的《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9]。

1.2.2.3 利用专家评价筛选条目 为了提升测量条目的内容效度,邀请8名专家(6名武术专业、2名运动心理学专业)在参考各维度含义基础上对相应的测量条目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条目与维度联系不清楚和条目含义模糊、不准确、重复、交叉覆盖等问题进行修改或删除,以确保测量条目与维度的关联性以及语句的通顺简练。

1.2.2.4 量表初测题目的确立 通过开放式问卷以及借鉴已有相关量表,共搜集91个测量条目。经过专家评价后删除11个条目,最终形成80个测量条目的《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初测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1.2.2.5 量表正式题目的确立 对《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初测量表》中80个测量条目进行项目分析,筛选后保留至38个有效条目形成初始量表,然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而形成正式量表。

1.2.3 量表施测

选取5个地区(郑州、沧州、聊城、厦门、广州)武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较好的初高中学校各一所,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团体施测方式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

1.3 数据处理

首先利用SPSS18.0进行项目分析筛选初始量表的测量条目。然后利用AMOS21.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修改、确认正式量表的结构与测量条目。最后利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检验,对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特点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与测量

2.1.1 量表维度及含义

借鉴以往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武术文化中所凝结的价值内容、价值功能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及行为表现,并根据武术特有的文化属性确认自身文化身份进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特征,包含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维度。各维度含义如下。

2.1.1.1 武术文化价值判断 是个体对武术文化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对武术文化认识、理解、相信、赞成等表现。在武术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传授武术文化内容精髓为开始,让学生对武术产生初步认知,例如对武术“抱拳礼”“止、戈”基本含义的讲解,并通过随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武术运动文化形成积极的评价,为积极情感与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武术文化价值判断的意义与价值由此体现。

2.1.1.2 武术文化情感投入 是个体在参与武术运动或联想到武术文化时体验到的积极情感与情绪。由于情绪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积极情绪体验是正向情感形成的基础,因此将情绪因素纳入到武术文化情感维度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武术运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武术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成功、欢乐、有趣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激发其武术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其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行为。武术文化情感投入的价值与意义由此体现。

2.1.1.3 武术文化行为卷入 是个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呈现出与武术运动相关的积极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特征,其形式囊括3个方面,即积极参与行为、积极传承行为和积极内化行为(即将武术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并能通过日常行为得以表现)。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更多人参与武术运动、传承武术文化并利用武术文化价值理念规范个体日常行为,是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相应行为的描述、测量及评价具有了积极意义,相应维度的价值与意义由此体现。

2.1.1.4 武术文化身份确认 是个体对自身武术文化身份性的探索与认同,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武术人”“习武之人”等武术文化身份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identity包含着身份与认同双重含义,身份性由此成为认同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将武术文化身份确认囊括在武术文化认同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2 项目分析

本研究利用极端分组决断值、离散程度、题总相关、题它相关作为项目分析参考指标。其中前两种分析只进行一次,根据相应标准剔除不良题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后两种分析,后两种分析相互配合、循环进行,直至删减后题目达到最优效果[10-11]。

2.1.2.1 极端分组决断值分析(Critical Ratio,CR) 将量表中总分最高与总分最低的27%被试分为高、低两组,对两组数据中各个测量题目得分进行均数差异性检验,即t检验,t值就是极端分组决断值(CR值)。当CR值达到显著性效应且数值大于3时,表明测量项目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12]。本研究表明,所有项目CR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且大于3,这提示所有条目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2.1.2.2 离散程度分析 离散程度是衡量测量条目区分度的一个敏感指标,测量条目的离散程度越高,用于评价时的区别能力就越强,因此可将离散程度高的条目纳入量表。通常利用标准差进行判断,标准差大于1表明该条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13]。本研究表明所有测量条目标准差均大于1,这提示所有条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2.1.2.3 题总相关与题它相关 首先分别计算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分量表中每个测量条目得分与扣除该条目后分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题总相关,根据结果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的测量条目。然后计算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分量表中每个测量条目得分与其余3个分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即为题它相关。如果测量条目的题它相关大于题总相关,则说明该条目未测量到想要测量的目标,因此,需根据测量内容改变该条目所从属的分量表或直接删除。本研究共进行3轮题总相关与题它相关分析,删除42个题目后保留下38个有效题目,如表1所示:武术文化价值判断维度为13个题目、武术文化情感投入维度为10个题目、武术文化行为卷入维度为7个题目、武术文化身份确认维度为8个题目。利用以上保留下的38个题目进行随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1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各分量表与条目内容

续表1

2.1.3 量表信度分析

利用克隆巴赫(Crombach α)一致性信度检验与重测信度检验对量表的信度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介于0.84~0.87之间、总量表为0.95,表明该量表具有一定内部一致性信度;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分量表相关系数介于0.74~0.81之间、总量表为0.81,表明该量表具有一定重测信度。综合以上两个指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具备一定可信度。

表2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信度分析结果

2.1.4 量表的效度分析

2.1.4.1 量表的内容效度 本研究在初始量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几点:1)根据前人相关质性研究成果提出量表的基本结构;2)量表的维度及测量条目参考了现有国内外相关量表;3)利用专家评价法对量表中各测量条目与相应维度契合程度以及该条目语义表达的适合程度进行评价,根据8位专家反馈意见对量表进行修改,对含义模糊、不准确、重复、交叉覆盖等测量条目进行修订、合并、删除,最终形成初测量表。以上措施的实施保证了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2.1.4.2 量表的结构效度 项目分析后初测量表保留至38个有效条目,利用这些条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如表3所示,量表的各项拟合指数中χ2/df<4、RMSEA<0.08,其余拟合指数接近或达到0.90,表明本研究量表具有一定结构效度;2)如图1所示,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由一个二阶因子(武术文化认同)和4个一阶因子(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构成。

表3 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n=2 056)

2.1.4.3 量表的效标效度 所谓效标效度,就是考查测验分数与效标的关系,看测验对感兴趣的行为如何预测。效标效度采用测验分数和效标分数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可以对被检测的测验进行定量化分析比较,其意较为直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14]。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对于特定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对内涵较为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认同能够激发其参与相应活动的动机,促进相应的行为,例如对于华侨或外国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的直接动机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喜爱和肯定,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15-16]。董利等研究表明,个体参与武术运动动机不仅体现在学习外在的技术动作上,了解广博、深刻的武术文化内容与内涵、满足其文化需求也是吸引他们参与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7]。因此,武术文化认同与武术学习动机、武术参与行为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联系,利用前者预测后者具有一定可行性,故本研究将武术学习动机、武术参与行为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检验。利用《情境动机量表》(The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SIMS)[18]中《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分量表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问卷》[19]进行相应测量,然后对武术文化认同与二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4):武术文化认同及各分量表分数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参与行为呈现显著性正相关;武术文化认同及各维度与内在动机相关系数在0.50~0.70之间,为中度相关;参与行为相关系数在0.20~0.30之间,为低度相关。以上结果提示:首先《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具有一定的效标效度;其次武术文化认同与其参与武术运动的内在动机、行为有着积极联系,通过提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改善其参与的动机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图1 二阶5因素模型及其路径系数

武术文化认同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内在动机0.70∗∗0.63∗∗0.68∗∗0.56∗∗0.53∗∗参与行为0.35∗∗0.25∗∗0.32∗∗0.38∗∗0.28∗∗

注:**P<0.01,*P<0.05;表5同此

2.2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特点分析

2.2.1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总体状况分析

利用5级李克特计分标准进行相应的测量、评价,调查结果发现:2 056名中学生中至少1个因子超过3分(代表不确定)人数为1 999人,占97.23%;武术文化认同总平均分为3.54,超过3分人数为1 555人,占75.63%;各因子平均分值大小依次为武术文化价值判断(3.80)>武术文化情感投入(3.64)>武术文化身份确认(3.25)>武术文化行为卷入(3.2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度总体水平良好,在4个不同维度上表现也较为积极(均分超过3);同时仍有近四分之一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均分未达到3,在武术文化身份确认与武术文化行为卷入两个维度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仍未达到理想程度、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应着重关注个体表现情况相对较差的两个方面,即武术文化身份确认和武术文化行为卷入,以此为突破点提升其整体武术文化认同度。

2.2.2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变化特征分析

以武术文化认同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数为因变量,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进行6(年级)×2(性别)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年级与性别的主效应在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上部分达到显著性水平,但二者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上却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以上结果提示需要对年级、性别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post hoc test)。

表5 年级、性别在量表总分及各维度上的两因素方差分析(n=2 056)

首先对年级的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1)在武术文化认同总分及武术文化价值判断上,初一年级得分最高、初三至高三年级次之、初二年级得分最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初三至高三各年级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变化趋势如图2、图3所示;以上结果提示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总体表现以及武术文化价值判断在初一至初二年级呈现下降趋势且变化较为剧烈,随后又出现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趋势在初三以后出现停滞,虽然在随后高中阶段发展中出现起伏,但这种起伏现象并未呈现差异性变化。2)在武术文化情感投入上初一、初三>高一>初二且各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初一与初三之间、初三与高二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中3个年级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均高于初二年级并低于初一年级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以上结果提示中学生武术文化情感投入在初一至高一年级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起伏状态,即下降-升高-再下降,虽然在随后阶段也出现起伏变化,但这种变化差异并不显著。3)与前3个变化特征相比中学生武术文化行为卷入变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图5所示),即初一、高三>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初一与高三之间、初二至高二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提示中学生武术行为表现在初一至初二年级呈现下降趋势且变化仍较为剧烈,但从初二至高二阶段未呈现差异性变化,而从高二至高三阶段又呈现显著性提升趋势。

其次对性别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在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两个维度得分上,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男生表现更为积极。

图2 武术文化认同在不同年级变化特点

3 讨论

3.1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编制及启示

本研究认为:武术文化认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表现为个体对武术文化中所凝结的价值内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价值功能的知觉判断、情感体验及行为表现,并根据武术特有的文化属性确认自身文化身份进而产生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特征;其心理结构特征表现为由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和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维度组成,这与以往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中的“态度”学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结构基本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20-23]。本研究所研制量表的内容效度可以通过文献分析、理论构想、专家评价得以保证,大部分测量题目源于半开放式调查问卷,相关内容符合中学生实际,因此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同时在施测过程中严格遵循心理测量学原则以及科学的检验方法,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模型拟合指数在可接受范围内,理论构建模型的结构特征得到验证,据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武术参与内在动机、实际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武术文化认同与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量表的效标效度由此体现。此外,总量表与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也达到相应标准。综上,该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可以利用其对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心理特征进行测量、评价。

图3 武术文化价值判断在不同年级变化特点

图4 武术文化情感投入在不同年级变化特点

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深刻影响着各国传统文化,对武术传统文化的“不认同”成为武术运动难以在学校体育生存的根本原因,因此学校武术文化认同、学校武术文化认同教育教学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传播、发展武术运动的重要基础,成为继承、发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路径。但在相应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将摸不着、看不见、内隐的武术文化认同心理特征外化为直观、可视化的测量与评价指标,成为困扰一线教师主要问题之一。定量化、可操作化的武术文化认同测量与评价工具,不仅能为人们从定量角度分析、解释武术文化认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为从实证角度验证相关理论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的学校武术文化教学评价中需要相关定量性的测量与评价工具以提供清晰、准确的数据指标,为提升学校武术文化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因此,从心理测量学入手探索、分析武术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要素、结构体系进而研制相应的心理测量工具便具有了现实需求与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价值、意义由此体现:1)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特征为武术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本研究表明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并非单一结构,是由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由此体现了中学武术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涵与评价标准;其中前3个维度定义、内涵与当前学校武术课程目标中认知、情感、运动参与指标相对应,符合相应的课程准则,丰富了相应的课程内涵,为学校武术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等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通过学校武术课程提升武术文化认同、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提供了理论参考。2)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的维度内涵、特征为武术文化认同教学提供了实践支撑与启示:以武术文化认同为视角展开的武术教学实践活动应从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方面共同入手。如在武术教学中对武术文化价值内容、价值功能进行细致、丰富的讲解,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与评价;利用体验式、成功式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武术运动、形成良好的武术锻炼意向与行为;同时,以“习武之人”“武者”等具有明显武术身份的标志,激励学生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武术群体成员,进而激发其武术学习动机、参与行为。3)参考武术文化价值判断在武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及与另外3个维度的紧密联系,提示以武术文化知识学习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个体的武术文化情感、强化武术文化行为,以及增强“武术人”的文化身份性确认,进而提升个体整体武术文化认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丰富、有趣的武术知识的供应与科学性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图5 武术文化行为卷入在不同年级变化特点

3.2 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变化特征的解释

本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文化认同与年龄有着一定联系,随着年龄增长武术文化认同随之变化,而这种变化趋势呈现非线性、复杂性特点;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初二年级最低,其余年级在二者中间上下起伏的总体变化特征。其次,从初中、高中两个阶段分析相应的走势图可以看出,初中阶段是武术文化认同变化的剧烈时期,即初一年级处于最高点、初二年级处于最低点,到初三年级后呈现上升趋势,而在高中阶段武术文化认同未呈现显著性变化。这与以往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7-9],即民族文化认同在年龄、年级上变化规律呈现非线性、起伏特征,年龄越小认同度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呈现起伏性下降趋势。秦向荣研究提示,青少年早期就已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且11岁时得分最高,认同感最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到了20岁后民族认同感逐渐呈上升趋势。

利用Phinney的民族认同发展变化三阶段理论[24],对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下降起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具有一定合理性。该理论认为个体民族文化认同起伏变化过程是个体对民族文化价值、内涵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动态发展过程,与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变化紧密相连。首先,初一年级(11岁)学生处于“未验证的民族认同阶段”,此时个体自我意识尚未建立完善、认知能力较差,缺少对本民族问题的关注,也缺乏兴趣。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按照重要他人(老师、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看待自己的民族,对外界信息完全被动性接受。具体讲,对于初一或者更小年龄武术参与者来说,他们对武术文化认识、理解完全来自于教师、父母及周围环境的灌输,缺少自身主观判断。积极的外界教育环境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认同水平,但这种认同是肤浅的、表面的,没有经过个体的内化。其次,初二年级(12岁)学生进入“民族认同的探索阶段”,此时伴随着个体自我意识、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意识到一味接受、模仿主流文化对其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在此阶段青少年会通过接触、对比不同文化特征,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危机由此产生。现实情景中的学校武术运动正受到外来体育项目、体育文化的剧烈冲击,学生对跆拳道、瑜伽、健美操等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兴趣、参与热情。而武术运动常常被其解读为技术难度大且难理解,表演性强而实战性差的花拳绣腿,通常与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等消极性词汇相联系。该现象实质是对武术文化价值的不认同,因此该阶段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度较低,这种现象与被“同化”的文化适应相联系[25],即对所属民族文化(武术文化)保持决绝、回避等消极态度,而对外来文化(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外来体育项目文化)表现出更为积极参与热情及行为。但个体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并非到此为止,根据文化冲突—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认同的逻辑线索提示[26],武术文化认同危机是引发武术文化认同的开始,“同化”并非最终文化适应结果。最后,个体进入“民族认同的实现阶段”。伴随着个体认知、信息整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自身所属群体文化价值的认同不再是浅显的外部认同;在不断探索自身所属群体文化属性、文化身份过程中,他们会将本民族文化所凝结的价值精髓整合、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中,从而产生相应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和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得以提升。从本研究结果看,虽然从初二开始个体武术文化认同呈现上升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个体已经进入到“民族认同的实现阶段”,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内化成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虽然整体呈现上升,但在初三至高三阶段较为平稳,同时上升后的表现仍低于初一年级水平。以往研究提示[8,25]20岁左右是个体进入民族认同的实现阶段关键点,个体会更自信也更自觉地接纳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会呈现显著性提升。太极拳、导引养生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受到大学生、成年人的喜爱与推崇似乎验证了这一理论,因此扩大样本年龄范围讨论相应理论是未来武术文化认同研究中一个方向所在。

4 结论

1)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由一个二阶因子和4个一阶因子构成,包括武术文化价值判断、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武术文化身份确认4个一阶因子共同构成二阶因子—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

2)《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量表》由4个维度38个题目构成,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利用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评价。

3)随着年龄的变化,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及其各维度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复杂性特点,具体表现:初一年级最高,初二年级最低,其余年级在二者中间波动起伏。此外,男生在武术文化情感投入、武术文化行为卷入两个维度上表现更为积极。

4)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与其参与武术运动的内在动机、行为具有一定关联性,通过前者可以改善后者。

5)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的结构特征与维度含义能够为武术教学实践内容构建、教学策略与方法使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条目量表武术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