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需要搭建“支架”

2019-08-12何计凤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骑车刘老师支架

何计凤

摘要

搭建“支架”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写作经验,提升语言能力,从而爱上写作,获得进一步发展。刘恩樵和肖培东两位老师搭建“支架”的方法不同,或通过范文分析,教会学生选取材料,或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支架”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最美的姿态。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支架” 搭建素材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既要让学生有话说,又要让学生说出心里话。

华东师范大学周子房博士认为写作有三个任务:一是唤醒学生写作交往的需要;二是提供学习“支架”;三是引向目标经验。三个任务相互支撑,又各有侧重,而“支架”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写作中搭建“支架”,学生能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形成写作经验,提升语言能力。作文课上,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对写作的想法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而要先让学生写起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及时为学生搭建“支架”。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发现、挖掘、引导,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

在“第五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中,刘恩樵和肖培东两位特级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让他们利用生活体验聆听心灵的声音,在发现自我的同时,不断接近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也有效地完成了课堂目标。

刘恩樵老师执教“怎样写好作文”时,采用范文分析法,教会学生选取材料。一名学生在读一篇例文时,发现文章偏离主题、素材陈旧。如何选取素材呢?刘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构思,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再次提炼。针对学生的素材,刘老师用“望闻问切”的手段为学生“把脉诊断”,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评价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课堂写作。下面是刘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素材好,文章才好。同学们看这一篇文章,它想表达什么?它写了哪些事情?你觉得从选材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怎么样?

(生读范文一《有你真好》)

师:Very good,sit down please.(台下笑)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选材很普通,也没有什么新意。他选的素材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

师:你是指哪个素材啊?

生:媽妈冒雨去接主人公,送他去医院。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这篇文章选材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普通,太老套。妈妈送“我”去医院这样的事情确实存在,妈妈为“我”送伞这件事也常有,但是写作文时我们要选择新颖的素材,对不对?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第一个素材和第二个素材与文章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文章的主题应该是表现妈妈对“我”的爱,可是素材一和素材二写的是妈妈平时的生活。

利用例文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会思辨,进行建构,作文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完成。搭建“支架”的方法不一而足,刘老师提供的是一篇学生的文章。文章写了四个事例,前两个选材偏离主题,后两个素材老套陈旧。这两个问题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刘老师抓住这两个普遍问题对症下药,直击学生的作文症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有利于他们勾连旧经验,形成新经验。“支架”,就是经验向文字转化的枢纽,积累经验的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写作素材。刘老师充分借助例文的“示范”功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为学生指引了写作方向,避免类似的写作问题再次发生。

肖培东老师执教“春天的美好姿态”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对春天的抽象认知过渡到真实的生活体验,搭建了另一种作文支架方式。在动笔写作之前,肖老师和学生充分地认知春天,在古人的诗句中感受春天,在教师的诗句里品读春天,在生活的画面里寻找春天,在学习的教材里发现春天。每一次寻找,都是一种提升;每一次感受,都是一种新的领悟;每一次交流分享,都是一场有趣的体验。有了真实的活动体验,学生对春天的感悟就水到渠成,就会走向写作的春天。下面是肖老师的课堂片段。

师:我们要写的文章题目是“我找到了春天”。接下来,谈谈你打算写什么样的内容,谈谈你的构思,好吧?

生:我写的是骑车。

师:骑车好!

生:我打算一开始写骑车失败的事情,然后写……(沉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下,骑车怎么就骑到春天去了?(全场笑)

生:我想写的不是骑车,是学车。刚开始学不会,然后终于学会了。

师:哦,努力学会骑车,就叫春天。是谁教你学会骑车的?

生:自己学会的。

师:所以,春天就在自己学会骑车的时候。如果是爸爸教你骑车,我们可以说这是父爱。你要骑到哪里去?

生:去发现别的地方。

师:最好是在星期天骑车到乡下,你会发现,你到春天里去了。骑车途中再碰到一点小困难,别人又和颜悦色地帮你解决了问题,你看,这是不是到春天里去了?所以,不要说骑车就骑不到春天去。

肖老师在课堂中展现了他的睿智,而他的睿智就体现在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肖老师利用学生“骑车”这一素材,巧妙地衔接了春天的内涵。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在肖老师的精当安排下,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让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在课堂上有新的进步和发展。在作文教学中,肖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无论学生的思维指向哪里,都离不开他手里的写作主线。他通过鼓励学生不断完善写作内容,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肖老师一般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之后,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

两位名师的课堂,搭建“支架”的方法不同,或通过范文分析,教会学生选取材料,或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但他们最终的落脚点殊途同归,都教给了学生新的写作方法。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慢慢由已知走向未知,由表层走向深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搭建“支架”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从两位名师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搭建“支架”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支架”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呈现出最美的姿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黑埠中学)

猜你喜欢

骑车刘老师支架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春天的样子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幽默的刘老师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Itoly: TOwn Poys People to Ride Bikes to work 意大利小镇:骑车上班可赚钱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