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名著 促阅读
2019-08-12曹蕾
曹蕾
摘要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爱读书的孩子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应有“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落后”的情怀,想方设法拉近孩子们与经典的距离,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引导孩子们爱上经典。
关键词
名著导读 导读方法 导读课型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做好名著阅读的指导,上好名著导读课,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如何开启学生的名著阅读之门,引领其逐步领悟读书之妙呢?
一、导读方式不可舍本逐末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名著阅读越来越被重视,新课标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应少于二百六十万字,每学年要读两至三部名著。近些年很多省市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范围,并逐年加大了名著阅读的难度和分值,使得教师们也逐渐开始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但即便如此,不会读书的孩子依然有很多。
现在的教科书也配套推荐过一系列读物,但由于学业压力大,对经典的导读几乎不被师生们重视。尽管近几年名著阅读的考分有所增加,但考查内容大多也是客观题居多,不用真正读书,突击看看简介,熟记主人公和作者,便可轻松拿到大部分分数。所以在这种极其功利的学习和考试环境的催生下,多数语文教师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孩子们如何读书上,大多放任自流且美其名曰“自主阅读”。还有少部分教師,即使一时兴起给学生们推荐了相关读物,也不肯把课上时间用来指导阅读,只因认定了读书对提高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导读课要么不上,要么目标仅仅为了应试。何况还有一些教师自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孩子们读书,也不知道名著导读课究竟该如何上,以练代读的现象非常普遍。可想而知,这种舍本逐末的导读现状既不可能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谈不上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积淀一生的内在能量。
二、导读设计不可千篇一律
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因名著导读课较难定位,而把名著导读课设计成取书中一个片段,按精读课的套路来安排教学环节。这无疑一是种讨巧的方式,让人啼笑皆非。精读课有精读课的任务,名著导读课自然也应有名著导读课的特色。名著林林总总,风格千差万别,用一种方法读所有的书,简直近乎愚蠢。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也要有意识地教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们明白,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比如:教授精读方法时,可借助《朝花夕拾》;教授跳读方法时,可借助《西游记》;教授速读法时,可借助《海底两万里》;教授圈点与批注法时可借助《骆驼祥子》等。
名著导读课要上得有名著导读的味道。比如《昆虫记》的导读课可设计成“昆虫猜猜猜”“趣说昆虫生活”“品味法布尔笔法”“解读法布尔精神”和“搭建个人空间”几个环节。这样的课才有可能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让学生们领略名著导读课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读整本书的习惯,提高核心素养。
当然,即使同一本书,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比如《昆虫记》这本外国译著,虽说要结合科普作品的特点来导读,但导读不同内容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为使学生感受科普作品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的独特之处,可借助跳读法,摘出部分代表性文字进行对比阅读;为使学生感受把科学知识形象化,用文学的形式讲述科学的道理,可借助选择性阅读法,还可借助猜读法,用活动引领阅读,寓读于乐;为使学生感受法布尔笔法与其他科普作品的异同,可借助精读法,出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局部深挖,还可借助对比阅读法,研读文本,细细品味法布尔文字独特的魅力,体味文字深层的意蕴。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待学生把各种方法融会贯通,自觉运用到日常的阅读中,那么主动阅读的理想境界便会呈现,自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导读文本不可浅尝辄止
绝大多数的学生读书总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即使再精彩的文字,都有可能被读得索然无味。我们要适时引导,从旁点拨,使学生能在经典文本文段前驻足观赏,静心琢磨。琢磨构词,琢磨句式,琢磨结构,琢磨逻辑,琢磨语气,琢磨修辞,琢磨意象,琢磨意蕴。这样才算“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才能品出文本的味道,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神韵,才会收获阅读带来的快感与智慧。
文字的灵气只有灵动的头脑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名著导读课上的文本解读切不可浅尝辄止,更不可刻板分析,追求标准答案。启发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洞察力,需要给他一段示例,给他一些时间,给他一点自由,给他一个方法。名著导读课中教师所出示的精彩文本片段,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阅读,只要能让学生走入这些文字符号,从而发现文字之妙就算有效。
四、导读课型不可一种套路
导读课有无可以复制的模板?我想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课即是人,每个教师有每个教师的优势,本应百花齐放,万万不可用一种套路一种风格来要求千万教师。书即是人,书也有灵魂,每本书的经历不同,自然风情万种,用同一种方法来解读不同的灵魂,想必荒诞至极。比如:《繁星》《春水》宜开展朗诵诗会;《童年》可创编小小说;《骆驼祥子》可细说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解读英雄名言;《名人传》可建立名人档案;《昆虫记》可制作个人空间;《海底两万里》可进行科幻电影改编;《西游记》可安排大话西游;《水浒传》可制作英雄帖;《傅雷家书》可模拟采访;《格列佛游记》可完成调查问卷;《简·爱》可设计梦想舞台等。
由此看来,有些书宜诙谐,有些书需深沉,有些书宜读,有些书宜品,书的内容不同,我们所设计的活动课型自然千差万别。但无论是设计趣读,还是安排品悟,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无论是当堂练,抑或是当堂演,只要能用较灵活较妥帖的活动不断激发孩子们阅读的欲望,并借脑洞大开的课内导读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成功延伸到课外的远方,我想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收获意外的幸福。
我相信,当阅读跟教师的导读创意、导读智慧完美结合后,必能帮助孩子们开启名著阅读之门,浸润习习书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