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呈现技巧

2019-08-12黄昕

新闻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

黄昕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呈现;NTTV新闻;转型创新

出镜记者,指在新闻现场通过电视镜头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采访关键人物或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的记者。这一方面要求记者从幕后转到台前,出现在镜头画面里,另一方面也要求记者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述新闻事实。笔者认为,出镜记者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独自出现在镜头里进行口头信息传播;另一种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镜头前对话。记者出镜,不仅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鲜活性,也能够架起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遭到了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冲击,这也对电视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南通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与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传播速度快、效果好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在出镜报道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现以笔者在南通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实践为例,就如何做好出镜报道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出镜记者的前期准备

(一)着装要到位,“颜值”很重要

出镜记者的着装不仅代表着良好的个人形象,体现着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也事关受众的观感。根据 57385 原则,着装得体在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7% 的比重,行为举止占 38%,语言信息量占 5%。[1]因此,记者的着装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出镜报道的效果。出镜记者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报道主题搭配不同的着装。一般情况下,必须符合这样几个原则:一是端庄正式;二是款式简洁;三是颜色不能太花哨;四是适当采用小配件,画龙点睛。比如,时政新闻的出镜记者一般着正装,夏天以翻領的T恤为主,其他季节以西装或者冲锋衣为主。如果遇到一些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记者也可以穿上相应的民族服饰出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西装的内搭选择上不宜过于繁杂,最好选择颜色单一、没有多余花边的简洁款式。而民生新闻的出镜记者,在着装选择上可以适当活泼、贴近生活、贴近周围采访环境,但同样不可以太花哨、过于随意和暴露,以免造成受众视觉上的不适。

(二)提前准备,出镜词力争实语言精

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出镜前对于整个新闻背景的搜集和梳理也必不可少。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的切入点和核心点,捋清信息脉络,将无用信息剥离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出镜报道提供充足的依据。此外,记者在出镜报道前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可能的情况下提前拟好文章的框架和出镜时要说的话,出镜前记者必须明确什么是报道重点、受众最想知道什么,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才能合理安排出镜报道的整体结构。2、口语表达尽量精简,句式不宜繁杂冗长,要条理清晰,让受众能够第一时间领会。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些记者会提前准备出镜词,但却没有全局思维,经常造成“抢词”的现象。比如:南通广播电视台《城市日历》栏目播出的《明前寻春味:南通唯一产茶地 军山明前新茶27号开采》,口播中提到“军山茶园里的嫩叶早已冒尖,亟待采撷,茶园里的茶工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紧接着记者出镜又说到“那么这会儿我正在军山茶园,听说山顶正有很多工人在采茶,跟着我一起去瞧一瞧。”这样一来把导语里出现的新闻要素又说了一遍,不但造成新闻内容上的重复,也给人“为了出镜而出镜”的感觉。其实,记者完全可以在出镜前对军山茶的历史、口感、种植要求等做一个了解,出镜词以其中一个细节切入,又或者记者穿上采茶服进行体验式的报道,这样不仅避免后期成稿中内容上的重复,也能够言之有“物”,加强报道的深度,让新闻更有可看性。3、出镜过程中如果涉及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记者要事先了解和熟悉采访对象,可能的话事先与采访对象做一个沟通,把采访的内容和流程告知对方,保证出镜过程的顺畅。

二、 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

(一)随机应变,融入现场

尽管做足功课是出镜记者的必要准备,但新闻现场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考验记者和摄像“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现场如何变化,出镜记者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感官,去看、去闻、去听,去融入现场,将最有冲击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比如:笔者在2018年8月21日采访报道了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全线贯通的消息,采访当天,现场汇聚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如何在拥挤的采访现场完成出镜成了最大的难题。笔者和摄像多次沟通尝试,最终选择了一处台阶站位,既能够拍摄到高处的“万里长江第一廊”这几个大字,又能够兼顾洞通瞬间的画面,同时也避开了人群,使画面保持干净。最重要的是,笔者准备的出镜词中有“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廊的苏通GIL综合管廊”这样具象化的内容,选择这样一种站位,也能够让出镜内容和新闻现场“声画同步”。

除了可以将采访对象或报道主体作为出镜背景外,也可以用其他抽象化但具有代表性、能体现主旨,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作为背景或者场地出镜。比如南通广播电视台《NTTV新闻》在每年两会开幕当天,会选择开幕地点——更俗剧院大楼外或者开幕大厅入口处能拍到国徽的位置作为记者出镜的背景。再如,记者在解读《慈善法》、宣传南通慈善文化时,选择中华慈善博物馆标志性馆藏或者馆门口“祈通古今 以宏慈善”八个大字作为出镜背景。

(二)小切口大用处,道具辅助“出奇制胜”

在出镜词中,除了大体场景、宏观意义的表述之外,还可以从“小”处切入,丰富报道主体,这就考验记者捕捉细节的能力。比如,南通广播电视台《城市日历》栏目2019年2月20日播出的《如东洋口:“大老鼠”泛滥成灾 啃食庄家破坏力惊人》这篇报道中,记者开篇的出镜词“村民们在田地周边筑起了防护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防护网上被咬出了好几个大洞”,以防护网上的大洞这一细节切入,来表现动物的体积之大、破坏力惊人。除了场景的表述,还可以通过小故事或者声音等方式展开。比如,在对南通博物院紫藤花的报道中,记者提到,这紫、白两株紫藤是实业家、教育家、自治改良家张謇先生在1914年修建居所濠南别业时亲手种下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以故事背景切入,少了泛泛而谈的空话,让整个现场更加丰满。再比如,2018年6月8日,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出海试航,南通广播电视台和天津卫视分别进行了报道,南通台出镜记者的出镜词首句为“这里是振华重工启东基地码头,再过十分钟,天鲲号就将驶离这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试航。”而天津卫视在记者开始说之前加了一段汽笛声,随后接出镜词:“随着这一声汽笛,由咱们天津制造的天鲲号驶离码头,出海试航。”两者比较,后者更加深情并貌,情景交融,在新闻现场千万不要忽视声音这个细节,它往往具有指代性,能够交代背景,烘托气氛,增强真实感。

出镜词如何从小而实的切口展开,考验的是记者的观察发现能力。不过,有的时候新闻事实并没有直观地呈现,这时候就需要借助“道具”,这个道具既可以是具象的、现场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新闻现场不存在,但大家都知道的物件。比如,河水的浑浊程度,可以用矿泉水瓶,一个装清水、一个装河水进行对比;又如要说明某个物件的大小,可以用随身携带的手机、A4纸或者直接用手掌、身高等进行比较;再比如,南通广播电视台在“沪通长江大桥建设者炎炎夏日依然坚守岗位”的主题报道中,记者出镜时用温度计测量钢筋的温度,说明气温之高,建设者工作的不易。这些例子都是借助辅助工具对新闻现场看不见的事实加以呈现,而这些新闻事实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受众构建了一副有理有据、言之有物的完整图景,既简洁明快,又清晰直观。但是,如果遇到随身携带的物件无法派上用场的情况,就需要记者灵活应变,将报道对象转化成受众可感知的具体物品、形象等。比如,南通广播电视台播出的《330米!世界最高公铁斜拉桥主塔——沪通长江大桥北主塔成功封顶》中用到“主塔高330米,相当于100多层楼房的高度”“主塔钢沉井平面尺寸相当于12个篮球场大小”这样的表述,由于受众对“330米”“5000多平米”这样的数据没有明确的概念,记者把它们转化成“100多层楼房”“12个篮球场大小”这样的逻辑实体,使得受众对数据的感知更加具体,从而明确和加深对沪通长江大桥的认识。类似这样用换算、对比或比喻的方法对新闻事实加以诠释,能够加深受众对现场的感知,便于受众理解和记忆。

(三)巧妙设置出镜时段,为报道“锦上添花”

出镜时段指一般分为三种:报道开头、报道中、报道结尾,出镜时段需要根据现场的需要灵活设置,不同的时间段出镜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常规来说,记者大多选择在开头出镜,这样操作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受众第一时间对现场环境有所了解,但也存在弊端:首先,记者出镜前是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主播,突然切换人物有时候会给人突兀的感觉;其次,一些对于观众较为陌生的领域,记者一开头就出镜会使文章变成说明文,降低了现场报道的魅力;再次,报道开头机械的出镜、惯性的站位,也会降低出镜报道的效果。因此,不是所有的报道都适合这样操作。比如,一些宏大的主题报道、趣味性较强的民生新闻或者法治新闻,记者就可以尝试中间出镜或者多次出镜。以2017年10月18日南通广播电视台《NTTV新闻》十九大系列报道《打好增收减负组合拳 南通百姓鼓起钱袋子》为例,开头介绍因为独特的犟黄泥土,启东市王鲍镇盛产香沙芋、双胞山药和富硒香芋,给全村带来了经济效益。接着记者出镜,说到:“因地制宜打‘特色牌,庙桥人瞧不上眼儿的‘土疙瘩,如今变成了富民增收的‘金疙瘩;而同样是传统农业村,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把黄土地变成一方风景,又用满眼风景引来八方游客,农村经济风生水起,村集体、老百姓两个口袋都越来越鼓。”紧接着报道介绍了平园池村通过整合开发,将条块分割的田块沟渠规整为1100多亩成片高标准农田,其中200多亩建成了观赏莲和旅游设施齐全的藕池文化园。在这篇报道中,记者中间出镜有三点好处:一是提高受众注意力,吸引眼球。一个新面孔的出现会让大家眼前一亮,使报道产生节奏感,让受众继续看下去。第二,能够进行空间转换。有时候场景间的转换仅仅依靠镜头会显得生硬和模糊,这时候就可以通过记者出镜来完成切换。比如,上述例子就将启东市王鲍镇切换到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第三,记者中间出镜,还可以化解新闻报道没有采访对象的尴尬。例如,2014年4月15日,记者接到线索称南通如皋江安镇一无名炼油作坊气味扰民,在记者现场采访过程中,作坊外围的地块突然冒起白烟且气味刺鼻,经过挖掘发现大量垃圾违规填埋和焚烧。由于地处偏远且事件突发敏感,现场缺少采访对象,记者选择中间出镜的方式,将挖掘出来的是什么、有多少、焚烧的气味等关键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除了开头和中间外,对于调查类的深度报道,记者的出镜可以放在最后,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影响加以评述,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的出镜形式依靠的是前期基础性的采访,需要记者具备深厚的知识背景和现场总结提炼的能力。记者用出镜的方式收尾也能够让报道结构更加完整,更接地气,因为记者是现场亲历者,他的评论比主持人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记者要创新出镜形式,根据不同的新闻报道内容灵活设置出镜时段,从而让报道更加鲜活。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创新,对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报道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出镜记者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呈现技巧进行简要的分析。不难发现,一位出色的出镜记者必须要掌握电视媒体的特性和客观规律,在现场充分调动和运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看得见的新闻现场”和“看不见的新闻现场”巧妙融合,在具备这些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出镜记者还需要不断丰富知识面,吸收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用丰富多样的出镜形式增强电视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从而增强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1]帅俊全.CCTV 重大时政活动直播出镜报道探析[J].青年记者,2018(22):39-40.

参考文献:

[1]王尧.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创新性探讨[J].电視指南,2018(14):259.

[2]郑重.让出镜报道更鲜活的三个要点——以湖州市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实践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7):124.

[3]顾海蓉.如何做好出镜报道——常熟台电视出镜报道实践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03):194-198.

[4]胡达闻.出镜记者的现场呈现研究——以湖南《经视新闻》栏目为例[D].兰州大学,2016:1-57.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
出境记者现场报道中的细节处理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技巧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传播讨论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让学生唱主角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