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文化产业主导的吴中区特色文化小镇发展路径研究

2019-08-12严雯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

严雯婷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换,中国人的需求也从满足物质需求,逐渐转化成满足精神需求。面对苏州市吴中区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以及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多层次的社区人群,科学的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当地文化人才,提升吴中地方文艺团体的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更好的将吴中文化及文化衍生品传播于众,将吴中特有的文化产业向周边地区辐射成为吴中文化人新的挑战。

关键词:文旅融合;特色文化小镇;“青蛙村”;舟山核雕;胥口镇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165-03

一、绪论

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市场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目前,学界对吴中区文化产业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如张正兵的《文化旅游融合趋势下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旅游开发公司为例》从个体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了文旅产业中新传媒运用的缺失的相关问题:《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分析——以苏州吴中区为例》探讨了吴中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性建议,提出健全民俗文化资源观、明确古村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内涵、优化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等几点启示。从行政区划上看,吴中区管辖范围内的各乡镇街道各具特色,但由于吴中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分配不平均等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大力投入建设公共文化资源如吴中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引进的高雅艺术等资源,适应了当代城市人对文化的渴求,但受到城镇化影响而改造和拆迁的乡村、村落居民,也就是处于转型期的社区居民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些种类的文化资源,同时被当地人所认同接受的民俗文化其传承情况也开始面临困境。若要让地方文化产业崛起,除了特色文旅产业的构建,以“文化街区”的形式将地方文化作为根基对文化政策的推进也具有强大的意义。一方面以公共投资回报的形式全盘覆盖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民众自发的组织文化团体。这种构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间接的提供就业机会,产生隐性收入并为街区振兴做出贡献。

目前,對城镇化影响下社区文化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社区文化服务及特色小镇规划上仍存在着诸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吴中区内乡镇街道在文化服务方面的实际考察,对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以及社区文化发展提出建议和方案。

二、文化产业主导的吴中区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模式探索

特色文化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来说,是其所具备的魅力及核心竞争力,特色文化可以将小镇当地独特的生活风貌、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充分的展示,进而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特色文化有利于推动特色小镇的产业转型,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建设,不仅意味着将小镇原有资源及项目和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同时也意味着充分体现小镇的文化价值和个人价值。

笔者通过资料的整合,将吴中区具有特色文化的小镇类型划分为:生态文旅型小镇、传统文化传承型小镇、独特文化资源型小镇,并分别举例研究。

(一)生态文旅型小镇——西巷两栖小镇“青蛙村”

1.基本概况。吴中区东山镇西巷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杨湾村12个自然村落之一。西巷村虽然拥有优渥的自然资源,却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逐渐成为苏州的“贫困村”。2011年以前杨湾村稳定收入不足100万,远远低于苏州平均水平。2012年,面对破败的风貌与陷入困境的经济,西巷村抓住了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的契机,基于特色保护的原则,以乡村整治为手段,整治道路、疏通河道,改善了西巷村基础发展环境。2013年,杨湾村委领导班子在考察了台湾、北京、广州等地的民宿产业后,发现杨湾村绝佳的生态资源优势正适合发展特色民宿产业,随后杨湾村村委联合我国台湾地区设计团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将西巷村打造成为西巷两栖小镇。除了绝佳的生态资源以外,调研的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专属西巷的“礼物”。西巷村的人口仅200多,青蛙就有61种,其中包括台湾保育物种金线蛙,于是青蛙变成了西巷村的“形象代言人”。2015春节,“青蛙村”正式面世,首期建设的包括池塘咖啡馆、精品民宿、湿地景观、青蛙公车站以及果品观光园,吸引了大批游客走进西巷、住进西巷、体验西巷的两栖生活。如今,二期项目包括二期民宿、西巷码头、文化茶楼、青蛙科普馆等一批业态也已经面世,而三期工程包括村民服务中心、果茶荟场、农业展示馆等将结合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筹建中,将进一步完善两栖小镇的生态旅游功能。

事实上,要在贫困的农村发展生态社区是非常不容易的,对农民来讲,没有非常扎实的学习过程,是很难有观念转化的机会。杨湾村村委开展了一系列民宿经营、餐饮学习等课程让许多村民的观念开始改变。村民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乡。

西巷村的经营模式就是将生态营造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将生态演化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教育、学习,在地居民形成了新的价值观。青蛙村的合作社将村民闲置民居租下来,经中介机构评估后,以农房资产折价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假设一套房子四百平方米,前三年每年能获得近五万元分红。三年过后,视经营情况,还会有每年不低于5%的二次分红。当地居民因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支持本村的发展及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笔者在采访青蛙村负责人徐吉时,他说:“青蛙”的引入让小镇的居民第一年就实现了每户增收5万多,全村靠‘青蛙致富数百万。”

2.发展策略。(1)加大媒体宣传力。目前,“青蛙村”的宣传模式以游客发送朋友圈“口口相传”为主,媒体的力量相对薄弱。对“青蛙村”的报道多集中在2015年“青蛙村”创办之初。当时,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分别以《这里的蛙声能卖锄、《仲夏夜去苏州“青蛙村”听取蛙声》对“青蛙村”进行可专题报道。现在,有关“青蛙村”的推广,多依赖于名为“东山西巷村”的微信公众号,截止目前(2019年4月15日)该公众号共推文58篇。笔者发现,公众号的推文存在分类不明确、转发度不高等问题。以最近一期发文“美食盛宴金秋十月,一大波美食正在袭来……”为例,其阅读量仅98人次,并不能达到推广的目的。相较之,该公众号以亲子为主题的文章,阅读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可以尝试将生态亲子游做为“青蛙村”未来发展的主线,配套提供例如亲子主题日、夏令营等宣传活动,刺激更多亲子游客户群体的加入。(2)完善配套设施。目前,青蛙村对外营业的“西巷食堂”、“西巷栖居”以及“池塘咖啡厅”在建筑物的外部已经与“青蛙”主题相结合,绘制了青蛙壁画,制作了青蛙形象的雕塑,内部细节却与“青蛙”无关。笔者建议更加精致细节,邀请设计团队为“西巷食堂”定制青蛙主题的桌椅、餐具及菜单。加入可供亲子用餐的区域,打造青蛙亲子主题餐厅,吃出当地特色、玩出当地经典。(3)加强村民的主动性。目前,西巷村的开发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加上部分外来投资客的入驻,而本土居民的主动加盟意识并不强烈。事实上,本地居民并非不愿意自己开设农家乐,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留守西巷村的居民仍然以中老年人或儿童为主,青年居民大多还是选择城镇生活。中老年人并没有清楚的理念如何运行或管理一个私人民宿。所以身处青蛙村的村民其实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他们本是村里的“局内人”,却村内的改造变成为了村里的“局外人”,应该让他们重新站在局内人的视角来对待青蛙村,让村民自己经营自己的村庄。笔者建议,可以提供社区构建课程让当地人学习,提供志愿者岗位,让更多有社区服务经验的年轻人走进乡村,帮助在地居民建立合理的经验模式。尝试让村民加入私人民宿建设中,尝试一宿一特色,家家有新意。同时可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提供线上民宿预定及产品销售业务,鼓励游客发文投稿、鼓励当地居民投稿宣传自己的民宿。(4)文创衍生产品的加盟。青蛙村目前的构建仍以硬件设施为主,文化力量的加入相对薄弱。可对外征集青蛙村形象代言人,设计青蛙村主题伴手礼,编写以青蛙村为背景的电影、小说,让游客将“青蛙”带回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农、旅一条线。

(二)传统文化传承型小镇——“核雕”小镇舟山村

1.基本概况。“核雕”工艺,在光福镇舟山村最为集中。清朝末年,舟山村有大量农民从事核雕工作,著名核雕大师殷根福便是其中一员。20世纪30年代殷根创造性地使用橄榄核雕刻罗汉头像,并成串出售,娴熟的雕刻技术与传神的核雕造型,引得大片人前来购满,掀起了舟山人的核雕之风。“殷派核雕技艺后传承于殷荣生、钟年福等人,扩大了核雕技艺的群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舟山核雕经历了衰退期,直至改革开放,“核雕”才重新走上了复苏之路。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核雕,从业人数达三千多人,有近五百家核雕工作室。随着橄榄核雕的蓬勃发展,“舟山村”与“核雕,,迈入中国工艺美术殿堂,舟山核雕由此成中国文玩界的翅楚,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2006年光福核雕技艺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发展策略。笔者结合舟山村的实际案例,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注重基础培育。在地方政府给予核雕手艺人政策资金扶持下,如今舟山村已基本实现核雕产业效益对手工艺文化的反哺。若要更好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必须注重基础培育工作。目前,核雕技术的传承多以“师徒制”的方式进行,可通过开办核雕技艺培训、设立校办手工艺兴趣组等方式培养普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兴趣,以增加核雕传承的主体。(2)协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增强舟山核雕产业的整体实力,2010年,舟山村成立了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通过协会力量提高舟山核雕的推广度,同时利于业内人士互相学习交流以提高核雕技艺。但目前,舟山的核雕产业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是以周建明、陆小琴为代表的中国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依旧坚持纯手工的核雕技艺;另一方面是在舟山村体量最大的小户雕刻作坊,他们多选用机器雕刻,以求薄利多销。许多核雕小户的主要销售途径己转变为批发和网络营销,实体店内兼售碧玺、蜜蜡、大型根雕等产品,使核雕小镇失去了“核雕”的独特性。机器工艺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核雕产业发展的速度,网络销售的加盟也拓宽了核雕的销售量,但是面对机器工业繁荣的今天,对核雕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依旧十分重要。(3)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入。舟山村的核雕产业文化经过数年的发展,正面临着村内环境恶化、硬件设施落后、产业后劲不足等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尝试结合旅游业的方式,建设成为一个以制造文化产业为主,旅游体验型文化产业为辅的多功能小镇。基于这样的发展方向,舟山村可通过保护传统特色村落中“家庭作坊、前店后坊、特色街、工艺村”的基本层次,通过结合当地的实际街区图,通过景观营造、地段整治、交通梳理等手段营造旅游空间的加入。增加手工业生产体验区以及配套的文化节庆活动、主题文化酒店等配套项目,让单一的产业向融合多产的方向转变。目前,舟山村镇府己规划了包括山林生态休闲区、禅主题休闲度假区、艺术家创意区、田园农趣体验区、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区作为核雕基地的配套设施。(4)综合传统工艺文化小镇的开发。在舟山村所属的光福镇,不仅有闻名遐迩的核雕工艺,还有青铜器制作技艺、纱罗制造技艺、佛雕技艺、苏作红木制作工艺,光福亦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更有以太湖“渔”文化为背景的太湖祭神礼等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将这些多元化的传统技艺及文化联合起来,打造集中的传统技艺村。

(三)独特文化资源型小镇——“伍子胥”小镇

1.基本概况。吴中区的胥口镇地处木渎、光福、洞庭东、西山诸景区的环抱之中,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即今之苏州城。他发现姑苏处于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吴中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于是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率众人开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后马革裹尸抛入江中,沿江漂至今胥口,当地民众捞起予以厚葬,自发建造了胥王庙(公元前484年),此地由此更名胥口。如今的胥口镇经济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企业及个体经营三大产业互相支撑,全区总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经济上的发展,胥口镇文化产业的也在不断的繁荣。2006年,胥口镇“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胥口镇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发展策略。胥口镇最大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来源于“伍子胥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书法文化及部分零碎的传统习俗文化。可以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更好的发展胥口的文化产业。结合胥口现有的文化资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主题定位,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伍子胥文化”为例,目前在胥口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以“伍子胥冥诞祭祀大典”为主题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大量伍氏宗亲的加入。这是项活动是民间自发组织,汇集了全世界各地的伍氏后人,他们统一穿着带有“伍”字的祭服,依次前去香台点上香烛,捧上供奉的祭品,行三磕九拜之礼,以此来祭祀先祖,祈福安康,堪称一道文化大景。“伍子胥文化”是胥口镇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多结合与“伍子胥文化”有关的文化产业。目前,胥口镇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非常适合发展“伍子胥”主题文旅镇,辅以农产品经营和农家乐体验。(2)围绕特色文化进行功能打造。除了以胥王园为主的“伍子胥”主题景点外,目前胥口镇还开发打造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胥王山庄。胥王山庄构建以服务年轻旅客群体为主,其中包括农家乐体验、卡丁车体验、划船体验、烧烤体验等等。笔者建议可与胥王园联合打造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构建如“伍子胥文化长廊”、“文化宣传牌”等文化项目,将文与旅结合。(3)创新开发手段,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率。除了围绕伍子胥文化进行主题的建设上,还可以引入与伍子胥有关的影像、图书资源,甚至制造场景重现,打造一个可重复利用的影视基地,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延长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三、结语

根据吴中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总结以上特色文化小镇的实例,笔者认为,吴中区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路径应该秉承以下三个方向:第一,扎根吴文化,建设本土文化镇。要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必须要明确各小镇的主导产业,应该联系实际,从镇、村的特色产业出发,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形成“吴派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小镇品牌。第二,科学化管理,人性化运营。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区划,也并非是产业园,它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化载体。要让小镇的居民参与其中,才是构建特色文化小镇的初衷,也只有这样小镇才能能到完美的治理。第三、公共服务精细化。公共服务是小镇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完善公共服务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要求,也是吸引更多投资客来小镇创业创新的条件之一。从细节入手,着眼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建设好各项服务保障功能,才能更好的建设特色小镇。第四,发展生态环保的文化小镇。“绿色”发展始终是贯彻于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理念中最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是对各行各业发展的总要求。对特色小镇要求中所提到的“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正是集合了发展中所期望看到的“節约、绿色、环保、低碳”的模式。吴中区的特色文化小镇应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坚持优质的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的相融合,真正建立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功能平台,也是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的城镇地区。真正让产业成为小镇的支柱、让文化成为小镇内核、让旅游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社区成为居民真正的归属。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婺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
全域旅游视角下荣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浅谈摄影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我国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建议
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