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作品应该潜进人心的深海

2019-08-12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批评家深海作家

张作梗,本名张海清,偶用笔名庞贝、庞十九贝。祖籍湖北,现居扬州。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近期兼及随笔、文学评论的写作。作品散见国内各大报刊。有诗入选多种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获《诗刊》2012年度诗歌奖、首届反克诗歌奖。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第16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谢络绎,作家,现居武汉。出版长篇小说《外省女子》、中短篇小说集《到歇马河那边去》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中篇小说《旧新堤》获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六渡桥消失之前》入选《小说选刊》2017中国年度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兰城》入选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读者人气榜。喻之之,本名喻进。中国作协会员,第七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代表,武汉作协副主席,黄陂区文联主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十一分爱》(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迷失的夏天》《白露行》。2013年,中篇小说《秋猎图》获第23届东丽杯“梁斌小说奖”。2015年,《十一分爱》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2018年中篇小说《客居安》获第三届“延安文学奖”。

一期专辑是一次聚集,旨在辨认那些被遮蔽的作家作品,呈现独属于文学创作的杂树生花。本期“新鄂军”专辑关注诗人张作梗,作家谢络绎和喻之之。批评家叶橹、李云雷、叶李以别有识见的评论文字不仅呈现出了三位不同代际作家的写作风格,也使读者再次认识到湖北文学现场丰沛而蓬勃的生长样态。

张作梗是保持持续创作能量的六零后诗人,八旬高龄的批评家前辈叶橹先生的诗评切中而诚恳,读来令人感佩。在他看来,张作梗“善于在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结中把握并表现出他的理性智慧”,“他常常能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捕捉到那些内在的和隐秘的诗思之链,从而勾引起读者的生动而丰富的联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既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又不令人感到特别的艰涩,从而获得较好的艺术效应的根本原因。”

谢络绎是近年湖北文学现场声名雀起的新锐作家,令人保有期待。李云雷别具慧眼,从其庞杂的作品中梳理出了一条隐性的脉络:“在谢络绎的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不仅是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存在、生命意义上人与人的关系,不仅是具体生活中的父子、夫妻、恋人关系,而且是哲学意义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她的小说中,一切看似正常的自然而然的生活与关系,都在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审视下,呈现出了内在的矛盾、裂痕或距离。”这样的评价对重新理解谢络绎作品深有启发性。

在八零后青年作家喻之之身上,叶李捕捉到作家笔下那种“反浪漫的温情”,她指出,这位年轻作家的宝贵在于,“作家不只是津津乐道于‘爱情物语’与‘恋人絮语’,而是在不断走向开阔的道路上,增强写实的深度,拓展对社会生活的辐射面,逐渐写出人物尤其是女性的成长”。“她的写作是‘未完成定义的存在’,这既意味着她的写作具有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没有定型,还在生气勃勃地寻找方向,又意味着对于还在生长的写作而言,任何定义都只会‘未完成’。”叶李的观点犀利敏锐,令人深以为然。

读三位同行的文字,想到卡夫卡的话,“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深海。”依我看来,尽管三位批评家写作风格殊异,但内在里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一部好作品应该潜入人心的深海。当叶橹先生强调张作梗作品中的“存在之在”,当云雷强调谢络绎的意义在于力避“自我”生活的反复书写而向世界敞开,当叶李强调喻之之对心灵内面世界的关注,其实都在传达批评家们对一种文学追求的肯定。当然,这些作家的文字也给予了他们美学呼应。——将手中之笔变幻成“冰镐”是艰难的,但试图潜进人类内心深海的努力却美好且迷人。

猜你喜欢

批评家深海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