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8-11覃彩霞
【摘 要】本文论述在中职学校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阐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推进课程改革,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深化校企融合,做到“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培育工匠精神,做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爱国主义”。
【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 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B-0064-03
在我国近现代各种职业教育思想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最为系统、完善的,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最大。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践行这一思想,对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髓
早在百年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先生就已深刻意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1915 年他曾赴美国、日本考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并开展职业教育实践,培养的人才深受实业界欢迎,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风尚。
(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生长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早年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工学学特班,深受蔡元培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提出“要救中国,只有办学堂”,办学思想应着重于“唤醒民众”,黄炎培认为“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1915 年黄炎培赴美考察,通过对国内外的教育的考察比较,他确信只有倡导和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之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在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基础上,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具体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三个预备”即“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长期以来,由于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受教育当作晋升仕途的主要途径,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重士而轻农工商,受此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滞后。“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职业教育不仅应教给学生获取职业的知识和能力,“使无业者有业”,而且要关注人的精神生长:“学校决不应以传授知识为唯一任务,应扶植儿童整个向上的生活”,“应启发儿童生理、心理,助长其正当发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能够胜任和热爱承担的职业岗位,最终“使有业者乐业”。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们获得职业,求得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失业问题,消灭贫困,稳定社会秩序,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
(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反复强调“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明确把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来看,“手脑联动、做学合一”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手脑并用。“手脑并用”作为教学过程、教育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学做合一、知行统一、智能并重。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办职业教育万不可专靠想专靠说,专靠写,必须切切实实去‘做一”,“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不是去实地参加工作,是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界,需要手脑并用。
在实践中,他力图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来保证上述原则的贯彻落实。比如在中华职业学校的招生简章上明确写着:本校特重实习,学生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于熟练。一些专业还具体规定“每周授业时间均为 48 小时,其中上课 24 小时,实习 24 小时,但至必要时于休息时间亦得课以实习”。
(三)“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理论,是黄炎培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非常重视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并把职业教育道德规范为“敬业乐群”。“敬业”就是要热爱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尽心尽责地干好,为社会和人类多做贡献。“乐群”就是要有高尚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同时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和“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他认为职业科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与职业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了,职业教育也就同时会迷失方向。
黄炎培认为,劳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张。吾人对于可怜的工人,须尽力设法给他相当的知识和待遇,须从根本上救助他,使他彻底觉悟。不愿专挑动他粗暴的意气。因为无知识,即无实力,单是意气,转使他陷入苦境,是吾人良心不安的。
爱国主义是黄炎培职业道德观的升华,他赋予职业道德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特别强调“求学为服务,服务勿忘爱国”,要求大家投身到政治运动中去,把职业教育与国家兴亡盛衰联系起来。从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黄炎培拳拳的爱国之心和殷殷的“教育救国”之情。黄炎培常说:“我爱朋友,更爱国家。”始终把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对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职业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长期以来,不少职业学校都是沿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堂教学以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为主,忽略学生的技能训练,动手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学校陷入了办学困境。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围绕职业的特点构建、完善专业的自身特色,突出强势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以优势专业带动职业学校的发展。例如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在原有的机电、电子、计算机、会计、数控、汽修六个专业基础上,短短六年时间里先后增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工业机器人、建筑设计、冶金分析、学前教育、服装设计等一系列面向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已发展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专业。
(二)推进课程改革,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职业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促进学生技能培养。从职业学校的特点来看,黄炎培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获得技能和知识所需要具备的手段。在实践中,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后,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来克服困难,如此反复,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职业学校要在推行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争取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融合,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深化校企融合,做到“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如果离开企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单一化,企业没有站出来,如果企业不能站出来办职业教育,那么职业教育就很难办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发展的命脉之门。
中职学校要实现校企融合,达成产、教、学三位一体的目标,必须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联合相关的行业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创办校办产业,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创设培养“做学合一”的学习环境。
(四)培育工匠精神,做到“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要发扬工匠精神。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实现“中国制造 2025”宏伟目标,在中国制造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产业大军。
以“企业文化进校园”为契机培养工匠精神。职业学校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引企入校、筑巢引凤,积极推行“项目驱动、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并实践“订单班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多种人才培养途径与形式。
現代学徒制铸就职教工匠精神。当前,各职业学校纷纷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带徒”的形式,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匠人们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传递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老匠人们的传帮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以人文熏陶助力培养工匠精神。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通的,两者密不可分,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工匠精神追求真实和完美,要求在制造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求真求实、尽善尽美,以塑造最佳品质的物品,进而使制作者产生美感和愉悦感,而人文教育即包括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审美能力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能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文化产品。职业学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技能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道德讲坛、网络媒体、专题宣传栏等多种活动载体使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培养中。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要吸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发展创新,不断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虎智猛.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探析[J].职教研究,2016(8)
[3]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4]刘 琳.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大国工匠”[J].辽宁师专学报,2017(2)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探索与实践”(GXGZJG2017A75);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立项项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研究”(GXZJ2016ZD21)。
【作者简介】覃彩霞,女,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德育。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