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儿童创造力影响因素研究

2019-08-11徐沈鑫李东杰杜明昊刘炜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造力提升影响因素

徐沈鑫 李东杰 杜明昊 刘炜

【摘 要】 提升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应统一认识,共同创建适合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给他们更多表达、交流、协作、展示的机会。

【关键词】 儿童;创造力;提升;影响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和美、俄、英、日等发达国家一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新挑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提升全民创造力的基础。

一、儿童创造力的概念和特点

1、儿童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自己创造出新颖的、有用的东西。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知识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观察力、注意力、个人的意志、情操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创造力的水平。儿童创造力一般指通过儿童自主行为的实践,对新的事物进行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和构建新的模式和经验的能力。[1]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特征,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水平和国家的发展和强盛。

2、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研究表明,人类的脑细胞60%在3岁前形成,到12岁左右形成90%以上的脑细胞。人类的总体智力水平5岁前达到50%,8岁前达到80%。然而,与创造力密切关联的人类思维活跃度和认知接受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至6岁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创造力在5岁时高达90%,7岁降为10%,8岁以后仅剩2%。创造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的现象说明,随着儿童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逐渐被固化,尤其是接受教育之后,标准化测评将儿童与生俱来的发散思维禁锢起来,“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标准破坏了儿童创造力的维持可能。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保护和适度开发幼儿创新素质的思想,[2]提倡幼儿自在发展,提供给幼儿宽松的成长环境,适度地在“最近发展区”对其进行创新素质提升培养,从家长、教师、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鼓励、激发、保护和提升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行为和精神。儿童创造力具有如下特点:[3]

(1)形式是实现自我。儿童的创造力体现在他对未知世界的体验,从而获得相应的经验。他们以想象力为工具,尝试、探索、组合、分离、操作物体,创造和实现想象,从而获得崭新的对世界的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收获社会情感。

(2)重点是形成健康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儿童时期,创造力的评价不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创新技能、产出了多少创新成果,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勇于探索新的世界,尝试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在探索中产生乐趣和满足感。

(3)体现是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象的,对于事物的认识首先联系已有的经验。比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儿童创造性地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分配和扮演角色,自己设计和实现角色的动作、特征、语言,假想环境,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自然地交流彼此的生活经验。并且,儿童也善于自己借助道具分角色扮演,设计场景和不同道具的语言。这些游戏活动不仅反映出幼儿的艺术性和社会性,还反映出儿童的创造力。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弥足珍贵,所以梵高曾说他十几岁就可以画出画家的画作,但却用一生学习儿童如何画画。

(4)儿童的创造力具有普遍性和发展性。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对世界从未知到逐渐认知的过程,决定了儿童创造力具有普遍性。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小科学家”。每个儿童天生就具有创造性,但是每个儿童先天智力条件、身体条件有差异,后天成长环境有差异,导致了儿童时期创造力就表现出差异。但是,每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认知和经验不断积累,创造力产生的成果必将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无目的性到有目的性,所以,儿童创造力具有发展性。

(5)儿童的创造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可塑性。儿童的创造力水平受先天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身体、情感、社会性、认知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力的发展具有可塑性。湖南师范大学杨莉君等人研究表明,[4]对3至6岁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后,以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抗过早封闭性为评价指标,训练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得以提高。美国的本尼迪克特·凯里在其论著《如何学习》中,加拿大的斯科特·杨在其论著《如何高效学习》中,都从脑结构、认知规律、学习记忆规律等方面论述了创造力的构成因素,认知力、学习力等的训练方法。

二、提升儿童创造力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其中生理因素更多体现在遗传获得的身体健康状况、先天智力条件;而环境因素是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以影响儿童的创造力水平。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一个硬性因素,即是不可控的因素,指先天的、由遗传引起的创造力的差异,表现在在脑功能、机体素质及神经活动类型等方面。生理因素是影响创造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生理健康是研究创造力的前提。

智力水平直接影响创造力。个人的自信心、内心的独立性、对集体或者个人的荣誉感、拥有幽默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等个人社会属性,都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2、环境因素

在儿童生理因素健康的情况下,环境因素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其中家庭环境因素、[5]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6]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原生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未来的期望都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我国家庭对儿童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身体素质、应试能力等方面,往往觉得孩子身体棒、会背诗、学画画、学弹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存在教育观念保守、溺爱、放任、专制等教育方式,缺乏创造力培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安全、自由、快乐的成长,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接触和体会现实世界,和不同年龄的人接触和交流;在孩子创造力培养方面,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创设问题环境、鼓励实践行为,科学地、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创新思维,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形成孩子的创新人格。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面,家庭应注重学习,提升创新教育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式,丰富创新教育内容,及早培养孩子的生活独立性,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的启发,鼓励孩子多提问、多体验、多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五大感官認识世界,而不是通过背诵前人的经验认识世界。

民主型父母通常会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儿童,并给予孩子积极有利的期望,他们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会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促进了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从而能更有效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学校环境因素。在学校环境中,儿童创造力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师素养、教学实施、班级人数等因素的影响。

传统教育注重文化传承,教师教学必须按课程体系要求,完成预设教学内容,教学趋于程式化、标准化,灌输是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教学效果考量的指标。传统教育中,“听话”是儿童的学习态度的标准,儿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记忆成人制定的标准答案。传统教育环境中,儿童学习环境缺乏自由度,创造性思维受到约束和限制。

在教师素养方面,教师综合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高素质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更新快,能够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理念,根据儿童个性特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培养和提升儿童创造力。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7]也能够根据时代要求,调整教学目标、方法和工具,形成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学习和培训是教师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的有效方式,应该给教师提供不断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也应该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验证、提升学习效果,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实施方面,对儿童教学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是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8]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以集体活动为主,教师控制性强、过程程序化、内容固定、评价方法单一,忽略了儿童的主体性,忽视了儿童创造力培养。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增加孩子们的教学参与度,充分调动孩子的五大感官,给孩子更多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创造力、促进孩子们的大脑发育。

在班级人数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幼儿园30至40人编制的班级比较普遍。班级人数过多,老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给予每个孩子更多展示和表达自我的机会,也很难做到引导每个孩子参与互动、参与游戏和教学,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政策的引导是提升儿童创造力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美国率先提出K12教育战略,细分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充分学习知识和动手能力,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市场出现了Montessori、Waldorf、Reggio Emilia、High Scope、Bank Street 以及Parent Co-ops 六大幼儿教育项目。丹麦的乐高教育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开发学生先天学习力、培养创新力为核心,秉持“做中学”、“快乐学习”、“实践中学习”等理念,提倡以探究、理解、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乐高教育体系,涉及科学、技术、数学、社会学等学科,并在全球63个国家推广应用。我国教育部也倡导、推动“玩中学、做中学”、STEAM等教育理念在我国幼儿园、小学的发展,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这些举措都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儿童时期,特别是幼儿时期的创造力提升,应该创设愉悦、自然、安全的活动空间,注重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性、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技术增强性,這些理念又恰好与“玩中学、做中学”、STEAM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当前,我国的儿童教育市场,在引进国外教育品牌的教育体系同时,各大公司也纷纷开发自己的教育产品。在选择儿童创造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选取理论全面、操作简单、循序渐进、易于学习,从学前、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一贯制教学体系。

三、总结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破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儿童创造力的提升也和对其的教育方式一样,要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创设愉悦、安全的环境,提供更多集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机械的现实环境供儿童认识和探索,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形成创新人格,并给他们更多表达、交流、协作、展示的机会。重视儿童时期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 释】

[1][3] 赵宇.儿童创新能力的特点与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70-71.

[2] 张海含.3-6岁幼儿创新素质的保护及开发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4][6][7] 杨莉君,钱泳蓁,余贤睿. 3~6 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6)103-108.

[5] 汪雅乔.基于家庭的儿童创新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7.

[8]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沈鑫(1997—)男,汉族,江苏启东人,就读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STEAM教育.

刘 炜(1976—)女,汉族,陕西三原人,博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STEAM教育,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创造力提升影响因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