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
2019-08-11黄雪彬
黄雪彬
摘要: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便是公平正义,同时这也是人类不停探索向往的理想。马克思在探索公平正义的分配体系时,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分配理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废除私有制这一关键性的行动中摸索出了问题的答案。现如今,我们国家社会分配中凸显了一些分配不正义的矛盾。本文结合实践,以马克思提出的分配正义思想为理论导向,研究了当代中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分配正义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 分配正义 当代建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28-02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内涵
正义的分配,依马克思所看,不是简单割裂开的领域,分配主要由生产结构所影响,不要在单纯独立的在分配领域上不停追问。这是因为,分配其实取决于与其相关的生产结构,不仅是研究分配本身。我们所探索的是经过生产获得的产物,生产所得到的成果才能進行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所支配的。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中实际运转的经济过程是生产、消费和交换以及分配等很多过程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各要素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而单独的分配环节只是经济运行整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分配消费资料,都只是生产条件自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表现在生产方式自身的性质。所以,单纯剥离出整体并进行独立的研究,想通过改革分配方式来达到公平正义,是一种凭空想象。由此,马克思指出,分配不公问题的解决不应该在单独的分配领域进行探求,而应把这个课题融入整体的经济运作流程进行研究,特别应该重视生产方式的研究。之后,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的全面研究。马克思始终认为,真正公平的分配的前提是人们内在的需求和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体系下,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马克思超越了对正义的认识,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逻辑思想旨归。
满足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人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终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正义,不是针对市民某一阶层的正义,也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而是涉及全人类,使全人类共享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和资料,这才是整个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此发展进程,帮助全人类解决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分配的目的,分配的目的变成为更高一个层次的追求人类的本质需要,实现其本质价值。此时的内在价值展现的是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自由提升个人的能力和展现个人特性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才是真正分配正义的实现。这就是说,马克思分配制度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当今我国的分配领域中还存留着一些问题
(一)机会不均的分配起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我们采用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并存其他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大家只有通过进行劳动来获得相关的报酬,此时劳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人们报酬的大小。所以,受过良好的教育、掌握专业熟练的生产技能的人,往往在整个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不均衡的发展布局在我国开始形成,先富带动后富。东部地区率先获得了国家资源,城市相对于落后的农村,率先获得了国际发展方面的支持。人们在分配上的机会不均的问题便产生了。西中部及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就业、教育、创新、医疗等方面大大落后于东部及城市及地区。这说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的分配起点机会存在着不均的问题。
(二)体制障碍在分配过程中的影响
不可置否,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财富增长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着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按劳分配制度在当代中国被逐渐弱化了。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运行中时,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按劳分配的详细尺度。这也就造成为社会上存在的按劳分配一步步被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代替,反而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最重要的分配方式。我们所追求的分配正义,依靠此种分配方式是不好实现的。众所周知,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诱导市场被资本一步步地统治,此时普通劳动者没法取得与其付出的劳动相等的报酬。我国还有行业垄断的事实存在,如广电、烟草。市场竞争法则和市场竞争秩序被这些垄断行业破坏了,垄断使得其收入远远高于非垄断的行业。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在分配领域中的体制障碍造成为这些问题。
(三)公共福利分配政策不完善
当代中国在社会公共福利政策实施方面还存在着政策偏差的问题。保障民生福利的水平在不同群体和地域中差异巨大。我国在公共福利方面实行的政策是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实行不同的多套分配政策。因为,此种分配政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所以,人们所获得的民生福利方面的待遇及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方面,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户籍制度显示着不同等级身份享受不同如城乡低保、医疗等方面的待遇。出身不同的人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存在着差异,出身发达城市家庭的人,除了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外,还能通过父辈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源和机会。
三、以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理论为基石来建构当代社会
在中共中央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时说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促进有利于广大人民获得感的措施实施。
分配的正义的手段是什么?笔者从以下几点阐述了在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应注意什么:
(一)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国家繁荣富强、人们生活幸福,最根本还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抛开努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手段,空谈分配正义的问题,就像无源之水。分配正义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改革开放的进程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社会财富飞速增长,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发展生产力不那么重要了,分配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其实我们的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分配正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分配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大力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二)始终把按劳分配的制度放在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产生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要实现社会分配的正义就应该采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我们要在维护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探索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马克思指出,分配正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到某个特定的阶段才产生的,具有实践性。当前社会,相较于其他西方几个发达国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目前依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面临的最主要的分配领域的问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方式在分配领域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偏离轨道。因此,我们要时刻审视并坚持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坚决贯彻执行好。牢牢把握好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只有这样,我国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分配正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整并消除不适合分配正义的制度障碍
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我国分配正义不能很好实现的原因之一。那么,政府要打造机会均等的分配起点,就应该推动就业、教育的机会公平。保证人民发展自身价值的平台是公平的,机会是均等的,才能避开人为加剧收入分配的差距的因素。制定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在知识技术型人才获得其应得的报酬收入时,普通的广大劳动者的收入也能够得到提高,最终形成大家共同享有经济发展的成绩,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大踏步走去。再次,行业垄断的顽疾也需要尽快打破,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局面。随着行业垄断被打破,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就逐步缩小,从而进一步靠近分配正义。假若这个社会经济发展获得的成果不能切实流入大众手里,那么无论怎样,它将是不得人心的。特别应该重视和保障底层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应在城乡户籍、公共财政、司法保障、社会保障等顶层制度的设计上进行改革,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分配正义的制度屏障。建立起为分配正义保驾护航的制度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会延续很长时间的发展不足和不当问题,政策规定、发展机会、物质财富、社会责任、资源环境等分配方面依然没有实现理想的分配正义,各个领域依然存在着“分配不正义”的现实问题。该如何解决?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思想理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进行比较,我国现如今的分配不正义问题更加的复杂。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信仰,因此,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理论上这些并不是障碍。与资本主义的弊端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先进性,社会分配也比资本主义国家公平正义许多。今后我们将在建构公正社会的领域多下工夫,早日實现真正的分配正义。
参考文献:
[1]姜涌.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J].理论探究,2009(2): 52-57.
[2]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J].现代哲学,2009(2):64-68.
[3]圣西门选集(下卷)[M].何清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李翔.马克思对正义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基于生产正义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4(5):1-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