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019-08-09吴小兰
吴小兰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091-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最终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一、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周围处处都是数学,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当数学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更加喜欢数學。教学时更要做到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入课堂,要求教师具备有新课程理念。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文具盒中的铅笔,书包里总共有几本书,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学生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学校组织师生去动物园游玩。老师5人,小朋友8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大树大约高()米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数学,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为了在学生学习教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字,比较长的比较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辅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虽然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恰到好处而又不生搬硬套,准确地定位,找到切实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且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并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