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
2019-08-09韦爱云黄健
韦爱云 黄健
摘 要 在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适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以创造性的教法来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创设创新教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上的培养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 新课改;创新教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003-02
当前,我国进行的课程改革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要跟上新的社会发展,科技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运用创新思维能力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
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始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動力。首先教师要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学校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一些教师常把创新教育理解为脱离实际教材的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或是对某些问题随意去想去说,尽情发挥,说得离奇就是创新这都是对创新的误解,实际上,学生的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一种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一个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未知规律的发现等都是创新,其次就是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深层挖掘,高效地驾驭教材,在课堂上引入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新知识、新问题,并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充分激发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收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药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胜心,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自然合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去探究新知识,有效推动数学认知的良性循环的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情境的创设,强调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有启发性且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的问题情境:如在“同类项”的教学中通过数硬币来导入新知识,通过不同的数法,由学生归纳出最佳的方案,并得出实际上是采用了分类的办法,进而引导学生,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2)借助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兴趣。(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如在“三角形中位线”的讲授中,充分利用了“几何画板”的交互性及计算功能,如图构造三角形ABC,并画它的一条中位线DE、度量DE、BC的长度,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实验:
(1)中位线DE与BC有什么大小关系?
(2)中位线DE与BC有什么位置关系?
(3)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有什么性质?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拖动三角形ABC的任意一个顶点,DE与BC的长度与位置也随之动态地改变,这个演示过程充分体现了三角形的任意性,并引导学生在变化过程中,观察不变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学生经过自己实际操作观察、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并感受、理解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自己的经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能力,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尝试发现、探究、变式等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并考虑创新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创新支点
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由一道基本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设疑,并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开放变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给出这样的问题模型:清明节到了,中学生和小学生一起去学校正东方向的烈士陵园进行扫墓,他们相距1000米,约定同时出发一起去,中学生骑自行车,自行车的速度为50米/分,小学生走路,步行速度为20米/分,多少分钟后中学生追上小学生?在学生给出正确的分析并找出相等关系之后继续变化,如果小学生先走20分钟,中学生再出发,问中学生出发后多少分钟追上小学生?你还能解决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们很容易按刚才的思路给出等量关系:中学生走的路程-小学生走的路程=他们相距的距离,这时不要急于往下进行,而是继续启发,注意和前面的问题对比分析,你还有其他思路吗?这时,一名学生分析道,实际上,抛开先走的一段,剩下的就是上一道题改成相距1400米,老师及时给予鼓励,他不但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并且他的方法中蕴含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接下来,把问题改成中学生先出发8分钟,小学生再出发,中学生出发多少分追小学生?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加以解决,在此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探讨,通过对一个较简单习题的逐步开展和讨论,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使其学习积极性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新型环境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它的中心任务。建立和谐、平等、相互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情感交流,而且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更是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敢于思考并勤于思考,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适当的环境,使其思想迸射出灵感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使一株株蕴含创新精神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发扬。
五、鼓励学生发扬挑战精神,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深入研究已经提出的问题或者变换问题,即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编拟新问题等,同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如生活中的储蓄利率问题,商品利率问题,合理配料问题,最佳解决方案问题等,并通过教师提供的数学模型将其转化数学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改下的优良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之成为富有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开拓型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