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2019-08-09罗丽萍张晓琴
罗丽萍 张晓琴
【摘要】目的:分析在2糖尿病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采取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入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经由抽签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53)及观察组(n=53),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模式,分析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干预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前、后BMI、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心理干预模式有助于舒缓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优化血糖控制程度。
【关键词】心理干预模式;2型糖尿病;不良情绪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245-01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代谢性慢性疾病,以血糖持续高水平为典型临床特征,不仅能够增加患者失明、肾衰竭风险,还可导致其出现下肢病变,继而引发截肢,造成肢体残疾。由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经济负担较重,因此很容易出现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加心理疾病发生风险,比如抑郁症等。故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糖尿病控制,并舒缓其负面心理。本次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模式,分析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此期间在本院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及观察组(n=53)。对照组,男23例,女30例,年龄50-76岁,年龄平均(6425±520)岁,病程1-9年,病程平均(603±213)年。观察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52-77岁,年龄平均(6472±532)岁,病程1-10年,病程平均(610±209)年。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入组后参照《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明确糖尿病诊断;(2)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凝血障碍;(2)药物过敏;(3)肿瘤,严重内科及外科疾病;(4)除2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疾病。
14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患者入院后,评估其心理护理风险,了解其精神状态,并与家属做好充分沟通,制定符合患者实际情况及临床需求的個体化心理护理方案。(2)通过面对面交流、发放健康资料、播放视频、邀请患者参与专题讲座等方式做好健康教育,及时纠正患者认知错误,比如严禁随意更改药物用量,且需将积极心理学融入沟通交流中。(3)督促患者做好每日正面事件记录,比如记录每日幸福琐事、对身边人进行感恩及感谢表达,培养爱好,并适时奖励。(4)播放轻音乐,或通过阅读,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身心。
15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1)组间SAS、SDS评分差异,SAS、SDS评分越高,提示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2)组间干预前后BMI及血糖水平差值比较,统计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干预后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计算干预前后差值。
16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为数据分析软件,利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SAS、SDS评分差异
观察组干预前SAS、SDS评分分别为(5320±613)分、(5549±674)分与对照组干预前的(5366±675)分、(5572±683)分间无显著性差异(t=03673、01745,P=07142、08618);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321±424)分、(3552±47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3845±495)分、(4017±486)分,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58530、49763,P=00000、00000)。观察组、对照组干预后SAS、SDS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95250、176193,P=00000、00000;对照组t=132287、135048,P=00000、00000)。
22组间干预前后BMI及血糖水平差值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后BMI、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值(517±120)kg/m2、(168±042)%、(120±045)mmol/L、(234±067)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4±091)kg/m2、(097±034)%、(068±025)mmol/L、(156±045)mmol/L,组间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t=69126、95654、73539、70357,P=00000、00000、00000、00000)。
3讨论
糖尿病病程及治疗时间多较长,患者在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促使患者抵触、甚至抗拒治疗,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需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及时纠正患者错误认识,缓解其负面情绪,促使其正确面对病情与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2]。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心理护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正面事件记录[3]、表达感谢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幸福感,有助于减轻其负面情绪,结果显示,同仅予以常规护理方案的对照组而言,观察组SAS、SDS评分干预后更低(P<005),而且血糖控制效果更好,BMI下降幅度更高(P<005)。提示,利用心理干预模式有助于舒缓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心理护理风险,提升血糖下降幅度,优化预后。
参考文献
[1]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2):1734-1738
[2]魏敏.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心理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3):533-535
[3]卢璐璐,陈琼妮,罗碧华.正念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128-132